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唐代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咏物 赞美 品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因为喜爱你那青葱的秀色,所以把你移种到这个地方来。
不曾被植种于御史台中,只能栽于这沙漠之中。
柏树傲视那叶片脆弱易折的门前柳树,嘲笑那花朵滥放媚俗的院内梅花。
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霜冷露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

注释
李十五栖筠:李栖筠,安西节度府判官。
台:指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
碛:沙漠。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呈给友人,是用以互相勉励之意。

  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言辞极为朴实、淡雅,颇有古韵。“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以如此恬静、闲适的笔触引领全文,令人如处炎炎夏日,避身于柏树浓阴之下,一股清凉之气溢满全身,令人心驰神往。

  颔联二句是诗人对这株柏树命运的叹惜:“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很明显这是诗人引以自喻,即自己不能被任用于朝堂,只好兀兀效力于边塞。其实,柏树无论栽于何处,那“青青”秀色是不变的,也正如诗人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身于边塞之远,都能时时以报国为己任,其高风亮节如翠柏常青,千载而后浓阴仍能荫庇后人。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4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酒中十咏。酒樽

唐代皮日休

牺樽一何古,我抱期幽客。少恐消醍醐,满拟烘琥珀。
猿窥曾扑泻,鸟蹋经欹仄。度度醒来看,皆如死生隔。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晚兴

宋代陈师道

去国犹能别,逢人始欲愁。
不干遮极目,自是怯回头。
布网收渔槮,连筒下钓钩。
谁初教鲜食,泽竭未能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兴二首 其二

明代孙一元

平野秋光净,广川落日虚。红留枫树晚,黄见菊花初。

时序悲舟楫,江湖无谏书。南山归卧处,还喜有茅庐。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莲曲

明代于谦

日出采莲去,日暮采莲归。莲花如面叶如衣,船头对对鸳鸯飞。

鸳鸯飞入花深处,交颈绸缪无限趣。睹物关情可奈何,扣舷齐唱采莲歌。

采莲歌未休,心中无限愁。如何得似鸳鸯鸟,双去双来到白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丹徒寓楼上作

清代姚鼐

郁郁山川面倚楼,侧身江左旧徐州。寒潮不隔中原望,白日遥县大海流。

北府千年京口镇,西风一夜秣陵舟。古今只此沧波色,烟雾何时竟掉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证圣寺杏接梅花未开

宋代王安石

红蕊曾游此地来,青青今见数枝梅。
只应尚有娇春意,不肯凌寒取次开。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南柳·江南柳

元代郑梦周

江南柳,江南柳,春风袅袅黄金丝。
江南柳,年年好,江南行客归何时?苍海茫茫波万丈,乡
关远在天之涯。
天涯之人日夜望归舟,坐对落花空长叹。
但识相思苦,那识行人行路难。
人生莫作远游客,少年两鬓如霜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虚谷志归十首 其十

元代方回

衰晚真当戒,疏慵竟未能。病专从酒得,谤辄为诗兴。

每悔居城市,常思绝友朋。谁来敲竹户,又见醉吟僧。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