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野菊

宋代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咏物 写花 菊花 赞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注释
骚人:屈原作《离骚》,因称屈原为骚人。后将骚人墨客称那些风雅文人。糗粮:干粮。指被文人赏识。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屈原《九章·惜诵》:“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政缘:正因为。政,即“正”。
肯为:怎肯因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是年四月,拿干薪到了截止期限。五月,召赴杭州,辞;六月,奉旨不许,再辞;八月,除焕章阁待制(仍是虚衔),再与祠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言志之作。   

参考资料:

1、 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1-112

赏析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阳有赏菊的习俗,两句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50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别雒下一二知己

五代谭用之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尘埃满眼人情异,
风雨前程马足劳。接塞峨眉通蜀险,过山仙掌倚秦高。
别来无限幽求子,应笑区区味六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唐代李益

野性迷尧历,松窗有道经。故人为柱史,为我数阶蓂.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米元章临颜真卿放生池帖赞

宋代岳珂

楷正而端方,维颜之长。
轩昂而自善,维米之体。
多嗜而博爱,故能有其态。
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
是曰唐放生之碑。作者书之,
能者摹之。江阴之王,
畀我储之。五御既调,
又日驱之。於虖后生,
谁能如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青莲 其二

金朝李俊民

行处春风恶,山中胜槩藏。渐佳如蔗尾,薄险似羊肠。

翠揖双峰角,清临一水堂。夜长僧睡少,为我话兴亡。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溪七夕

明代区怀年

闲情披豁到沧州,静侣时呼问酒筹。烟覆井栏窥宿鸟,月横河鼓怅牵牛。

溪窗暑散蒹葭暮,石几香盈菡萏秋。迢递七襄云未展,夜深徐觉暗萤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御君兄内子妆阁被火敬唁以诗八首 其二

明代王彦泓

丹楼夜半忽霞开,气杂沉香甲煎来。疑是隋宫守除夕,故烧高烛照妆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程孟孺谒余武昌以是日至而余以是日发因偕登庐岳各返故里遂成二绝为赠并呈豫章诸王孙 其二

明代王世贞

豫章隆准汉王孙,推食能将国士论。君去但誇庐岳好,此曹无念落朱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海陵寓舍二首之一

宋代贺铸

池上千条柳,依依解占春。
自怜衰飒鬓,不与物争新。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