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听话丛台

唐代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
站在丛台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张恪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台的脚下;
丛台上却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
早已看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注释
听话:听人论事 ; 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前325—前299)为阅兵和歌舞而筑。
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
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任职京师之时,具体时间不详,是诗人听友人谈论丛台而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 ,张志烈主编.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06:第779页

赏析

  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花、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

  

李远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李远善为文, 尤工于诗。 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 与许浑齐名, 时号 “ 浑诗远赋”。

► 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日山居

明代释函是

掩室白云巅,瞑坐声光灭。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

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

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

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

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

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

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品令(商调梅花)

宋代周邦彦

夜阑人静。月痕寄、梅梢疏影。帘外曲角栏干近。旧携手处,花发雾寒成阵。
应是不禁愁与恨。纵相逢难问。黛眉曾把春衫印。后期无定。断肠香销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华山

明代杨士奇

昔年李太白,吟咏秋浦清。一览九峰秀,被之九华名。

夫容发菡萏,宛然天削成。苍翠五千仞,日照云锦明。

上与泬寥通,下绝世俗情。岂无冥栖者,鍊药希长生。

吾将往从之,何由谢尘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翁亭怀古

明代陈琏

滁城西南多好山,峰峦矗立青云端。智仙好事择幽胜,构亭乃在山之间。

山回路转六七里,曲涧潺湲弄春水。酿泉泻出两峰来,亭子翼然平地起。

醉翁襟度非常人,时来开宴罗众宾。宴酣之乐乐最真,山殽野蔌纷前陈。

醉翁之意不在酒,好水好山渠所有。胸中豪气吐虹霓,笔下文光射星斗。

一去人间知几年,山光水色尤依然。废址荒凉春雨里,断碑剥落秋风前。

我来登临无限意,欲谈往事心先醉。方今四海歌治平,亭构尝怀嗣翁志。

他日重看复故基,眼前突兀增光辉。会须更秉如椽笔,为写磨崖百尺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汪鐏石席上出巩二诗吴门王楚臣见而和之巩自以为粤风吴人和而为吴风遂以吴风答之 其一

明代何巩道

客梦纷纷碎似棋,两崖明月照空枝。久藏社下终为鼠,暂处囊中亦是锥。

骨类虞翻难得媚,魂非倩女却能离。清平乐府无人奏,只遣笳声特地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泛舟钱塘西湖 其二

宋代黄裳

归鹭悠悠一带长,白蘋红蓼是家乡。夕阳临水閒窥处,此意安知世累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挺山道中早行有感二首

宋代强至

晨兴事行役,寸禄此时轻。
扑面风霜紧,隔林鸡犬鸣。
遥天分淡色,残月露微明。
便欲投簪去,无田可力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上逢进士许棠

唐代张乔

诗人推上第,新榜又无君。鹤发他乡老,渔歌故国闻。
平江流晓月,独鸟伴馀云。且了髫年志,沙鸥未可群。

李远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李远善为文, 尤工于诗。 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 与许浑齐名, 时号 “ 浑诗远赋”。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