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官街鼓

唐代李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拂晓,隆隆的鼓声催促着太阳的运行,傍晚,隆隆的鼓声催促月亮的上升。
京城里,嫩黄的春柳映照着刚更换的新帘,赵飞燕的香骨久已埋葬在皇陵。
鼓声锤碎了千百年的漫长时光,秦皇汉武也不能再听到这官街的鼓响。
任由您翠黑的头发变作芦花般模样,只有鼓声与终南山一起厮守京城,日久天长。
就是天上也几次三番埋葬过神仙,只有这鼓声与漏声此起彼落,永远回荡。

注释
官街鼓:长安城大街上的鼓声,用以报时和戒夜。《旧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

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

  

创作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唐宪宗与宰相们谈到神仙时,问:“果真有神仙吗?”李藩回答说:“秦始皇、汉武帝学仙术、求长生,效果如何,你看看历史记载就知道了。”事见《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当时,李贺正任职长安,必有所闻,便借街头的鼓声,赋此诗来回答宪宗的问话。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3-44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2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文济王府教授郭尚之

元代卢琦

闻君客食贤王府,剪地芙蓉赐坐温。不爱时名题雁㙮,愿将古学授龙孙。

中官送酒银瓶小,前席谈经绛帐尊。却笑冯煖何滥谒,无鱼弹铗向朱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綵绣堂为张聪御史赋

明代薛瑄

山连沧海是金华,华榜青林柱史家。鹤发每看倾寿酒,凤城先已探名花。

斑衣舞遍三春日,绣服裁成五色霞。已见高堂颁紫诰,香名留取故乡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夏日寄怀南逸士

明代石沆

南邻何异北山居,黄草衣裳白草庐。
闲却农桑事吟弄,不教风月著空虚。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丁三叔雅 其四

清代丘逢甲

上有君山下有湖,洞庭有乐今何如?穴中亡吴有遗谶,龙威丈人开素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避贼严阳山次蜀僧清雅韵 其一

宋代韩驹

苦菜敷新叶,高槐偃旧枝。三生草庵主,故与此山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歌子(四之二)

宋代邓肃

皓月明腮雪,冷风乱鬓云。高楼帘幕夜生春。半醉依人秋水、欲斜倾。
晓雨双溪涨,归舟一叶轻。杳无青翼寄殷勤。目断烟波渔火、又黄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客金陵遇有以茂才异等为荐者以病归泊龙湾二首寄丁仲容娄行所二先辈 其一

元代王逢

柂楼酾酒出金陵,病后衣裳体不胜。风雨满江寒屃赑,庭闱何处发鬅鬙。

周璆实下诸侯榻,王式虚蒙博士徵。一曲离歌凝客思,几行疏树隔渔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舟晚书怀

清代周天麟

苍茫云水欲何之,又到移舟晚泊时。冷淡心情斜照在,艰难身世逆风知。

破除积闷聊中酒,抒写离怀不废诗。却笑沙汀双白鹭,无愁胡亦满头丝。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