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金城北楼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注释
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
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适为数不多的律诗佳作之一。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此次赴陇右幕府,虽是他所渴求的,但前途如何,未可预卜,所以诗中仍有几分观望心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8页

简析

  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8页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早起

宋代许及之

归来百事尽摧藏,卦气行年分所当。未晓不眠真是老,才明便起有何忙。

移山种石愚翁癖,遇酒逢歌楚客狂。此外胸中无个事,有时信口作篇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 其四

金朝刘仲尹

璧月池南剪木栖。六朝宫袖窄中宜。新声蹙巧蛾颦黛,纤指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元夕病中写怀

明代谢迁

天上归来久杜门,生平心事与谁论。衰残伏枕还忧国,强起含饴且弄孙。

元夕华灯喧里巷,新春淑气满乾坤。追思朋旧今无几,何日相过倒一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其六

明代宋讷

土木穷奢过楚台,披香积翠满蓬莱。宫鸦惊月鸡人去,戎马腾云虎士来。

侍从严徐冠盖散,燮调杨李栋梁摧。燕歌赵舞终朝夕,不觉嬉游是祸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陇头水

明代杨光溥

陇坂何崎岖,十里九回折。下有陇头水,日夜声呜咽。

行人到此闻水声,回首吞声多怆戚。惟有壮士心,刚似昆吾铁。

近水磨宝刀,拟拭匈奴血。肯为儿女态,行行惨离别。

所志图麒麟,一身甘陨国。此水本无情,何为使人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望江南(池阳道中)

宋代李纲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有独者犊

宋代苏洵

有觸者犊,再箠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
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盖夺我有。
子欲不触,盖索之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朱阳仲墓

宋代黄中

江关词赋旧凌云,何事深山早筑坟。
天上岂真无李贺,人今犹自说刘蕡。
西风归鹤空留恨,落日啼猿不可闻。
三十年前交谊在,独来披草荐溪蘋。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