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别韦司士

唐代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离别 友情 饮酒 惜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
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
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注释
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掌管工役事务。
张灯:摆设灯火。清:指酒的清醇。
雁归声:指雁归飞时的叫声。
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术》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意思是: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作者即用此意。堪:能。求侣:呼唤同伴。

创作背景

  从诗中所写的情况看,韦司士当是路经滑州,渡黄河北去,诗人与州郡中官吏夜间设宴为书送行。宴席上分韵赋诗送别,诗人拈得“城”字,韦司士与诗人就是这次宴会上所结识的新交。此首送友诗仍作于滑州,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35页
2、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8页

赏析

  首联写馆舍夜宴。首句点高馆张灯夜宴,酒清香洌,见待客之殷勤,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三种意象,或诉之视觉,或诉之听觉,但都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

  次联明点送别。上句用典,“啼鸟堪求侣”,是说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啼鸟”虽非实写,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下句实指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分别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相勾连,既突出渲染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石宫四咏 其三

唐代元结

石宫秋气清,清气宜山谷。落叶逐霜风,幽人爱松竹。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十二日至济宁秦凤山示和彭幸庵吊古诸作次韵八首 其三 滇南思武侯擒孟获

明代顾清

泸江五月渡三军,白羽风前断瘴云。两字服心知有以,一时成算岂徒云。

南人总识天威重,北伐终嗟汉鼎分。剩欲起公论此事,邺宫吴苑几斜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河池城看筑工

明代黄公仪

孤城一上一伤神,佚道犹难信子民。累土莫忧过百雉,结茅今已历三旬。

山来粤北连多隘,地去黔西在接邻。近报荒蛮窥四境,正思戎马泪沾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哭南叔

明代谢元汴

木落秋飔夜壑溅,空悲毅魄赴幽泉。自焚象齿腥谗剑,不惮鸡牺种祸田。

雌伏宁为万物后,雄飞终任众材先。芳州不忍生兰杜,独解蒯缑挂墓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哭陈仪翔年兄十二首 其六

明代邓云霄

往事伤心月自明,难将人寿俟河清。世间信有黄粱梦,天上疑无白玉京。

荒径归禽时弄影,晚风邻笛不闻声。交情生死君应见,却怪书门气未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助甫以病不出会遗诗见赠怅然有答

明代王世贞

已付寒轺落照中,可因霜老误征鸿。逃名张廌千竿竹,起色枚生百尺桐。

家近阳城堪自妒,里无春雪向谁工。欲知岁晏相思意,萧瑟孤城事事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岳州晚景

唐代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多景楼

元代周权

北固峰高翠色浮,断崖千尺障东流。谁言宇宙无多景,今见江山第一楼。

云气晓含檐箔雨,涛声夜落海门秋。客来莫问孙刘事,狠石苔深万古愁。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