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代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写景 写山 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
得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参考资料:

赏析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733),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在还乡路上,途经九江时,晚泊浔阳,眺望庐山所发思古幽情之作。   

参考资料:

1、 梁川 等 .唐诗三百首鉴赏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9-30页 .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3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辛巳五月十六日谒北碚张荩忱将军墓

宋代王用宾

于戏将军,人孰无死,死国为雄。忆短兵相接,长城破虏,临机制变,沂水摧锋。

陷阵先登,挥军直指,虾寇闻名顿改容。如公者,是武安绝轶,武穆重生。

■■■■■总,要突破、重围建上功。便凶门凿出,■■■■,■■■■,■骑追穷。

先轸元归,伏波尸裹,一失临淮壁垒空。澄清事,问中原将领,谁嗣英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惠崇着色四时景物

宋代楼钥

旧说惠崇真画师,生绡四幅见天机。
鹭翻桃岸韶光妩,鹅漾莲塘暑气微。
风劲宾鸿霜始肃,寒欺花鸭雪初飞。
分明知是丹青卷,仍欲沙头唤渡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外弟周心如鸿胪南归寿母

明代王弘诲

谁不荣新命,君应念老亲。独将怀阙意,遥慰倚门人。

别日怜游子,归年见侍臣。霞觞初献祝,珠履竞邀宾。

节向天中启,筹从海屋申。萱花开更绿,兰树望踰新。

莱彩欢无极,潘舆念每频。别来池草梦,还拟帝城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王川

明代陈琏

自入大王川,襟怀忽洒然。石边多废宅,山上尽闲田。

淡淡岚光薄,萋萋草色鲜。自从兵革后,林下少人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芝云堂夜集分韵得相字

明代袁华

今夕复何夕,张燕芝云堂。西风度江汉,仰见征鸿翔。

坐中仙释侣,学道攻文章。飘飘鸾鹄姿,皎皎金玉相。

上客貌苍古,乃是李伯阳。忆别昆丘颠,十见木叶黄。

相逢玉山里,语旧热中肠。促席更秉烛,深杯送瑶浆。

酒阑登雪巢,取琴弦清商。一弹别鹤操,再鼓凤求凰。

人生会合难,引满重举觞。与子各尽醉,忧乐俱两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刘仲子就试

宋代方岳

小枝文章道未尊,入时新样更难论。
鹄袍才脱须重读,六籍久为场屋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正上人求书

宋代李之仪

火灭窗晴冷似冰,随时活计自脩行。客来若问真消息,只有观音自證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刘德修时在京口

宋代叶适

日日秋风江倒回,江边执手重悠哉。
两山只欲当中住,一舸还应却下来。
说与蛟龙息豪怒,亦令鸥鹭少嫌猜。
吴头楚尾何时极,黏就到诗并展开。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