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唐代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

鉴赏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游东潭

唐代卢纶

移舟试望家,漾漾似天涯。日暮满潭雪,白鸥和柳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致仕得请泛舟归第

宋代宋庠

辅郡初辞节,孤舟始去官。
桥头帆影急,枕底浪声寒。
好爵云谁宠,危心且自安。
赐车诚可爱,闲共子孙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并笛图

元代杨维桢

北溟苍蟠赤有只,何年飞入昭阳里。
王母抱其首,至尊抚其尾,爱之不啻如己子。
时复娇嘶作宫徵,宁王窃弄至尊喜。
一朝踊跃不可收,化作万丈长黄虬。
腾怒□觞昆仑丘,五城欲崩河倒流。
老优方作《霓裳》舞,朔风忽动渔阳鼓。
鼓声殷殷来朝阳,六龙西狩剑阁长。
欢乐极兮成悲伤,马嵬坡下尘土香。
玉奴弦索花奴鼓,阉奴节腔浑奴舞。
阿环自品玉玲珑,御手移游亲按谱。
风生龙爪玉星香,露湿鞍唇金缕长。
莫倚花深人不见,李摹擫笛傍宫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画百花 其二

明代王立道

一自燕支属汉家,上林花草倍繁华。却愁颜色随春尽,剪取枝头一片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画

明代林俊

山崦云犹瞑,江天雨欲晴。院深芳草合,日落野舟横。

古路曾人迹,青林但鸟声。春风期载酒,相对话班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护国寺次韵婺州韵

宋代韩元吉

双蛾渺云端,流水但空谷。
尚喜云外山,娟娟作眉绿。
佳人不可见,夜半风满竹。
竹声入清梦,夜客慰孤宿。
山中富兰若,欲往宁畏独。
老僧亦知人,逢场共竿木。
林芳得清心,幽涧供濯足。
便可赋归欤,箪瓢胜鼎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败荷鹭鸶扇面

元代许有壬

苇折荷枯水有声,野塘斜日影伶俜。鹓鸾班里忽飞去,点破西山一段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十四

元代马臻

进馀薇露与流香,散落人间任品尝。处处旗亭招客醉,大书不是赶春场。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