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怀锦水居止二首

唐代杜甫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
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写景 回忆 怀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军队向西开赴讨伐邪恶,风尘滚滚战争实在太多。
我似乎听到了成都一带的父老,正在吟诵着舜帝的《南风》之歌。
云安天险终究难以立身,而况花溪边的柴门又岂可重过?
朝朝暮暮的巫峡水啊,引我远思那锦江之波。

万里桥西,百花潭北,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
高敞的轩廊都对着流水,苍老的树木饱经风霜。
西部的雪岭呈现出接天的白色,夕归中的锦城一片金黄。
可惜那山川壮美的地方,回首遥望已然模糊渺茫。

注释
⑴锦水居止:这里指杜甫草堂。
⑵舜讴歌: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永泰元年(765年)秋。五月,杜甫全家离开浣花溪草堂,乘舟东下。九月到云安(今四川云阳),因肺病加剧,在云安养病,暂住在严明府的水阁里。柏茂林等起兵讨旰,蜀中大乱。诗人怀思成都草堂,写了这二首诗。   

参考资料:

1、 凌朝汉.洗石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308

赏析

  所谓“形胜地”,指的是“锦水居止”内外的形胜之地。就成都草堂本身的形胜看;它位置在“万里桥西”与“百花潭北”之间,这一方面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万里之行,始于今日。”诸葛亮对费祎的送行辞似乎言犹在耳。另一方面勾起对民间习俗的雅兴,在四月十九日那天,成群的男女老少,来往于浣花溪边,尽情游宴。草堂的“柴门”前是不是停泊过东吴的客船,那“面水层轩”有没有反映着西山的雪影,看看那些“经霜老树”:童童青盖的“倚天柟树”、浓荫铺地的桤木、疏柯昂藏的苍松,等等,莫不洋溢着豪纵自然的风光和峻峭挺拔的气势。

  其实,对草堂形胜的描绘,杜甫写《怀锦水居止二首》之前,曾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即《绝句三首》其二云: “水槛温江口,茅堂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祝衄歌

魏晋焦先

祝衄祝衄。非鱼非肉。更相追逐。本为杀牂羊。更杀羖䍽。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唐代李乂

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
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拟寒山子诗六首 其四

元代行端

偃仰千岩内,超然与世违。采芝为口食,纫槲作身衣。

瀑水淋苔磴,湫云渍草扉。閒吟竺仙偈,几度历斜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挽李翰林

明代徐溥

文章惟典雅,行辈总相推。圣主虚心日,词臣际会时。

诗中麟趾见,池上凤毛遗。大器方垂用,良材竟不支。

缙绅争惋惜,闾巷亦伤悲。渊大才非短,商哀理固宜。

灵车遵故道,茔树长新枝。不尽临风意,含悲赋些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客中元宵闻里中灯剧颇盛漫书

清代徐宗达

闻道元宵节,灯围火树红。艳歌延落月,妙舞倚春风。

绣陌遗金钿,花街系玉骢。繁华真可羡,怜我寂寥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训蒙绝句 其二

宋代朱熹

乾坤复姤互推移,动静之间起至微。终日敛襟看不足,其中圆处是真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自嘲

宋代陆游

岁月推迁万事非,放翁可笑白头痴。此生竟出古人下,有志尚如年少时。

僻学固应知者少,长歌莫问和予谁。自嘲自解君毋怪,老大从人百不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上燕别(一作赵嘏诗,题作汾上宴别)

唐代许浑

云物如故乡,山川异岐路。年来未归客,马上春欲暮。
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