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野老

唐代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种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 ,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剑门失守,不尽归路断绝,整个局势都是那样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
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墙头传来的画角声,凄切悲凉。

注释
野老:杜甫自称。
篱前:竹篱前边,

赏析

  首联,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文笔简单随心,开头“野老”二字,是诗人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

  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诗的上半部分,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诗的前四句所

  

创作背景

  《野老》写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对生活还是聊感欣慰,但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使他无法宁静,于是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唐)杜甫著;杜维沫,高光起选注. 李白 杜甫诗精选240首.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5:274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四

宋代释居简

无愧于心对圣僧,不图人爱爱人憎。打刀不是并州铁,谁与诸方剪葛藤。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落花二首 其一

宋代韩琦

妖艳凭谁主,春光去不停。离魂乱飞絮,生意逐浮萍。

钱荚偷馀态,茵芜袭旧馨。年年芳信在,慎勿叹飘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中秋对月

清代李长霞

天上闭圞月,人閒寂寞愁。蟾寒丹桂老,河淡白榆秋。

明镜消银烛,清樽对白头。别离怜尔照,清景莫西流。

千里同明月,离人几处看。形因多病改,书欲寄愁难。

高露浮空气,疏花照夜寒。昔年同此乐,今夕路漫漫。

前烛知宵永,添衣觉露滋。系檐蛛托网,栖树鸟馀枝。

吟咏怜儿解,艰虞畏母知。谁惊一行雁,南北各天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画五首 其三 徐东园藤花

清代蒋春霖

万事凄凉付劫灰,故家乔木夕阳颓。输君尚有青藤屋,容得天池染翰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日本杂事诗 其一七一

清代黄遵宪

古佛留铭笔既奇,野人善草史能知。几行朱乌模糊字,去访《那须国造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浙东参政寄示会稽蓬莱阁诗轴,次韵寄题

宋代范成大

仙翁来佩玉符麟,绿发无霜照碧筠。
永夜阑干千嶂月,清风挥尘七州春。
尘埃不隔壶中境,功业犹关物外身。
鸾鹤莫惊兵卫峻,主人元是白云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玉山东岳

宋代陈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已了。
云胡遍天下,璺婢得祭祷。
五岳视三公,称帝何所考。
益以天齐名,僭窃良不小。
置司七十二,妄诞出意表。
冤哉张睢阳,夜夜蝙蝠绕。
渎神既已多,逆理尤不少。
泰山即林放,末俗空扰扰。
生辰用莫春,兹事可绝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郊行感事

清代林占梅

到处戈矛起,幽居也隐忧。山林多遁客,陇亩有閒牛。

税迫荒田纳,粮艰战士咻。点金仙术短,一策莫能筹。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