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堂堂王夫子,实为乡曲英。十年游太学,冬雪而秋萤。
南宫掇异等,四海驰俊声。未展霄汉志,忧患遽所丁。
自言程之徒,高论何峥嵘。彬彬媚学子,鼓箧称诸生。
何必骛时文,但贵存其诚。道义苟内充,爵禄必尔缨。
吾师昔如斯,草泽膺弓旌。劝讲迩英阁,探颐多研精。
祝李乐其说,谈辨惟纵横。仲子颇守常,归来自穷经。
一日贤诏下,折桂何芳馨。先生遂荐之,横经阖闾城。
又欲荐祝子,可方古岩耕。宜从布衣起,知足平搀抢。
贵公问其人,科举颇所更。答言彼材豪,不肯循度程。
贵公闻之笑,何以取官荣。推毂既未效,鼓枻归洞庭。
先生跻禁从,仲子亦飞腾。召对趋九陛,一言帝心倾。
亟命迁京秩,训词人所惊。庶可共学者,品题自师评。
李子独不偶,沿流出舒荆。游谒公卿间,落寞无所成。
迩来贫且病,屏迹居四明。自言已膏肓,无以保性灵。
我嗟师友义,此道久凋零。寄言后学者,中庸当力行。
东明胜槩实佳哉,图画天然八面开。云影入帘纷似絮,峦光染袂绿于苔。
学书犹忆临池写,采药曾经带雨栽。祗为鱼龙期变化,致令猿鹤互惊猜。
数茎白发虽侵镜,百鍊丹心不作灰。中使传宣承顾问,东朝进讲每低徊。
月移禁掖藏书署,花压瀛洲视草台。岂意衰龄沾异渥,因兹胜赏得重陪。
丁宁杉桂无奇句,约束溪山属骏才。倚杖指林寻故迹,赐衣湿雨借新焙。
名编递玩丛如笋,嘉卉当筵粲若杯。松鼠沿窗行且偃,山禽窥客去仍来。
但知笑齿时频启,何事愁肠日九回。寄语山灵休厌我,看花莫待作诗催。
一晌怜娇小。空为情颠倒。到而今、却被众口笑。便受了万千,不敢人前道。
自也难猜料。想近日命里,定有孛罗缠扰。却怪他、千般无一好。
没事寻烦恼。真忒也性儿拗。便望断银河,难乞天孙巧。
无昏晓,直恁愁里度日,怎不人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