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唐代杜甫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 春闺

明代宋琬

越瓯犀液试新茶。困来眠碧纱。梦中何事独长嗟。

梅香猜著些。

呼女伴,蹋晴沙。柳梢啼暮鸦。绣裙偏爱合欢花。来生得似他。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苦雨

魏晋欧阳建

城头鼓角漫无声,城里康庄小艇行。河伯欲吞山作泽,龙儿无亦蠢非灵。

盆莲开待羲皇白,庭草翻愁茂叔青。想是阴晴天有意,五云光处见分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

唐代杜甫

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虬须似太宗,色映塞外春。
往者开元中,主恩视遇频。出入独非时,礼异见群臣。
爱其谨洁极,倍此骨肉亲。从容听朝后,或在风雪晨。
忽思格猛兽,苑囿腾清尘。羽旗动若一,万马肃駪駪。
诏王来射雁,拜命已挺身。箭出飞鞚内,上又回翠麟。
翻然紫塞翮,下拂明月轮。胡人虽获多,天笑不为新。
王每中一物,手自与金银。袖中谏猎书,扣马久上陈。
竟无衔橛虞,圣聪矧多仁。官免供给费,水有在藻鳞。
匪唯帝老大,皆是王忠勤。晚年务置醴,门引申白宾。
道大容无能,永怀侍芳茵。好学尚贞烈,义形必沾巾。
挥翰绮绣扬,篇什若有神。川广不可溯,墓久狐兔邻。
宛彼汉中郡,文雅见天伦。何以开我悲,泛舟俱远津。
温温昔风味,少壮已书绅。旧游易磨灭,衰谢增酸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唐代杜甫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钟彻,花催腊炬销。早凫江槛底,双影漫飘飖.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阙下送王水部时献军器闻留省免官

明代皇甫汸

君除戎器谒彤墀,检阅忘劳匠氏推。南国鉴人非有道,西京怜士愧无知。

伤心白璧那应弃,挥手青门从此辞。雁宕山前逢故老,少谈边事更忧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因纳上人寄题望江张氏春晖亭诗

宋代王之道

青青原上草,初和殆毫芒。
迩来没蓬蒿,似有三尺强。
春晖主发生,万物资余光。
迟迟虽不暴,萋萋自能长。
条风与谷雨,其功固难量。
予尝优劣之,岂得相辈行。
大哉发生恩,欲报不可偿。
东野古纯考,作诗本肝肠。
怀亲感春晖,义见游子章。
凯风亦远矣,此道何茫茫。
惟余东野诗,千古遥相望。
张公雷江人,鸡群鹤昂昂。
冰鱼与冬笋,志慕孟与王。
结庐守松楸,至行称淮乡。
我不识君面,因诗得其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诸人分韵咏古碑探得罗池庙记以池字为韵

宋代谢逸

德不盖当代,名欲万世垂。刻石期后人,石与名俱隳。

子厚名世士,投荒死南夷。柳民怀遗爱,作庙临罗池。

韩公记其事,沈子书其词。韩词昭万古,沈诗妙一时。

名实两无愧,后世传不疑。古人共閒燕,翰墨相娱嬉。

食不设寒具,玩此前贤碑。愿作集古录,模楷欧少师。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瑞莲歌

宋代王禹偁

江城五月江雨晴,荷花到处红交横。
宋家池上瑞莲生,嫋嫋出丛抽一茎。
茎端菡萏开两朵,忽似娥皇将女英。
九疑望断苍梧暮,低头并照湘波清。
花落莲成碧於卵,瑟瑟尘轻熨人眼。
萧郎弄玉合卺时,一齐覆下琉璃盏。
草木效灵载图史,守臣尽可闻天子。
吾君有诏抑祥瑞,异兽珍禽不为贵。
瑞莲无路达冕旒,也随众卉老池头。
吏民归美贺郡守,敢贪天功为己有。
古来善政数杜诗,桑无附枝麦两歧。
瑞莲信美产兹土,起予谩作闲歌辞。
年年更愿再熟稻,佁箱免使吾民饥。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