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好事近·夜起倚危楼

近现代王国维

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秋天 写景 抒情 国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半夜起来登上高楼,楼檐与玉绳星是如此接近。漫天当中只有冷冷的月亮和迷茫的霜雾,笼罩着城里人家的房屋。
不要为秋天的到来感到悲伤,也正如不要为春天的逝去而伤心。向往在春风亭的日子,数着一片片飘落的梧桐树叶。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
危楼:危即高的意思,指高楼。
楼角:高楼的檐角。玉绳:星名,《春秋元命苞》:玉衡北两星为玉绳。亚:通“压”,低垂貌。
惟有:只有。
鸳瓦:鸳鸯瓦,旧时屋瓦一伏一仰,片片相扣故有此称。
伤春罢:感伤春天逝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5年的秋天,王国维作为一个文人,也很关心国家大事,因为他所忠于的清王朝如同他描写的秋叶一样,飘零而下,王国维也为此忧心忡忡。但王国维当时只是一个学校教员,生活也是相当的拮据,所以借这首词表达自己对国事和自己命运前途的担忧。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4(7).

赏析

  这是一首把悲秋的感情和哲理的思致结合起来的小词。但悲秋的感情中结合了对人间的关爱。哲理的思致中也夹杂了一些放不开的执著。

  从上片来看,一般来说古人的诗词在写到“夜起”和“倚危楼的时”的时候,都是由于内心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郁闷。那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命运不容乐观,所以“夜起倚危楼”虽然可能是在写实,但“夜起”与“倚危楼”的组合,却暗示了作者内心也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和郁闷。“楼角玉绳低亚”是登楼之所见。但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夜空。而是随着霜天寒冷的月光转向对人间的俯瞰。在月光下从城市的高楼向下看,最显眼的大约也就是一片屋顶。但作者不说“万家屋顶”而说“万家鸳瓦”并非只是因为“鸳瓦”这个词更关丽。因为“万家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1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山谷流杯池

清代顾印愚

锁江亭中一杯酒,坐看江云自奔走。涪翁去后七百年,尚爱新诗满人口。

我来戎州秋复春,却闭空斋卯还酉。逝将著屐访遗迹,偶厌褰裳涉清浏。

谁令突兀忽眼前,乐事今朝古无有。横江绝壁栖市阛,引策芳畦赴林薮。

筱聚莫莫掩蒙密,泉滴淙淙下幽黝。山前岭洞转谽岈,石上洼尊列窠臼。

惊开玉峡贯长风,兀立苍檐出重阜。行觞古意付流转,座客当时记谁某。

庙堂迁谪殊未厌,泉石风流良不朽。留题南渡各依稀,托迹西江何伧丑。

寓公宴坐本偶然,我辈登临差不负。归来小艇剪漪沦,回望幽亭恋楹枓。

山翁有约褰白云,更挈黄柑泛瑶斗。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同颜使君真卿送李侍御萼,赋得荻塘路

唐代皎然

落日车遥遥,客心在归路。细草暗回塘,春泉萦古渡。
遗踪叹芜没,远道悲去住。寂寞荻花空,行人别无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雨中寄孟集

元代倪瓒

英英西山云,翳翳终日雨。
清池散圆文,空林绝行屦。
野性夙所赋,好怀谁共语。
烧香对长松,相与成宾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陈元朋张绍和二孝廉夜集游宗振嘉树林即席分韵 其一

明代佘翔

楚楚谈天客,归来自帝州。讵堪逃竹所,未许老糟丘。

投辖星窥井,衔杯月满楼。相逢欢卜夜,凉气飒疑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独坐

明代于谦

焚香坐一室,驰心向万里。有官脩其职,展转安得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平谷山庄图

清代曾国藩

十年京国蹋朝鼓,九陌黄尘塞肝腑。已分喧嚣侪市估,忽梦归去钓湘烟。

洞庭八月水如天,沙鸥与我抵足眠。醒来依旧马嘶枥,车声隆隆震墙壁。

始知樊笼困羽翼,开图对此好溪山。万重云水一僧间,清辉照我尘里颜。

何日飘然靸芒屦,往寻盘山松下路,买邻来傍羊求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岁暮偶书寄苏台旧僚友

宋代王禹偁

吴门吏隐过三年,何事陶潜捧诏还。
步武已趋龙尾道,梦魂犹忆虎丘山。
花开茂苑谁同醉,雪满梁园独掩关。
会待他年求郡印,剑池重遶碧潺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荔枝香近

清代屈大均

入手离离如火,成暖玉。千颗万颗烧天,砂作芙蓉熟。

盘中教注寒泉,尽带鲛绡浴。滑腻、一点昭仪不沾肉。

谁贵仲,先数得、增城族。遍体鲜红,微挂一条官绿。

乍解罗襦,玉指纤纤忌相触。消受长忧无福。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