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香菱咏月·其三

清代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咏物 月亮 写人 愁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注释
精华:月亮的光华。
半轮:残月。
闻笛:听见笛声。
倚栏:倦倚栏杆。
缘:缘故,原因。
何:为什么。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赏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咏月诗。

  经过前面一番艰苦的探索之后,香菱终于摸到了做诗的门径,因此此诗一出,就顿放异彩,成为一首具有真正艺术美的作品。诗的首联起句就显得气势不凡:“精华欲掩料应难”,表面上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实则暗示象香菱这样才情横溢的女子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从而传达了学诗必能成功的坚定信念。次句把月亮形象与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远的。因而这种顾影自怜的

  

创作背景

  运不济、身世悲惨的香菱,原为乡宦小姐,后沦为奴隶,做了薛蟠之侍妾。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头。她渴望过贵族阶级的精神生活,因此“慕雅女雅集”,偶遇进园的机会,就一心一意跟黛玉学起诗来。香菱作诗取得了成功,曹雪芹着意塑造的香菱的形象也获得成功。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物繁

清代陈忠平

物繁无尽数,各备用之才。梧叶生高响,清风起草莱。

花供斑蝶饱,鸟识白云哀。造化既如是,胡为心自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江道中

宋代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赠唐荆川二首 其一

明代王立道

簪笔曾为汉署郎,相如词赋早升堂。自怜野性耽林卧,恐着朝衣乱鸟行。

溪上晴看黄鹄远,山中晚食绿莼香。多惭旧日沧江伴,独向金门立晓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杂兴二十七首 其一

明代陆深

绿杨如线草如茵,紫竹肩舆白叠巾。不是为春禁不得,老来心绪最怜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读工部诸将五首感次其韵 其二

清代傅为霖

虎门深锁五羊城,摩垒何时靡禦旌。西旅不开獒贡驿,南蛮空置象林兵。

百年蜂虿甘遗毒,四海鲸鲵苦未清。谁塞夷庚堙海运,令人长忆李西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芙蓉桥

宋代曾巩

雁翅横连杜若洲,碧阑干影在中流。
蓬莱日日游人间,谁道仙风解引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维扬

元代卞思义

露冷金盘酒价添,云埋琼树客愁兼。竹西旧曲无人理,谩捲红楼一半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泛鸣鹤湖次见心上人韵

元代月鲁不花

杜若湖中试綵舟,波光千顷镜奁浮。芙蓉露冷沧洲上,杨柳风清古渡头。

鸣鹤数声秋澹澹,閒沤几点思悠悠。相过未尽登临兴,更把琴书且暂留。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