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倾杯·鹜落霜洲

宋代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注释
倾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古倾杯》、《

创作背景

  柳永成年后离开家乡福建崇安县,虽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较动荡,羁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对羁旅漂泊的苦况有着深切的体会乃至清醒的认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词,这首《倾杯》就是其中之一。观词中内容,应为柳永远游之后返程途中所作。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 .柳永词选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92-94 .

赏析

  此词用曲折多变的笔法描绘了清寂的山光水影,寄寓着词人落拓江湖的身世之感,构成一幅游子秋日行吟的连环画卷。词人在旅行途中言情,扩大了人物情感活动的空间,并且充实了言情的社会内容,将词的创作引向广阔的天地,在词史上乃是创举。

  词的上片写景,点染出雨后夜泊的情状。起首两句描绘洲渚宿鸟,对偶工整,“落”字、“横”字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感;而“霜”字与“烟”字又使得这幅画面水雾弥漫,多了几分迷蒙之感,虽为景语,但其愁情,已隐然言外。“分明画出秋色”一语,不仅音节响亮,读来铿锵有力,更使读者有一种如置身画中之感。“暮雨”三句,以小舟晚泊江边作为背景来衬托词人出场。“夜泊”指出停舟的时间,“苇村山驿”点明投宿之处乃荒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2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荅乐天临都驿见赠

唐代刘禹锡

北固山边波浪,东都城里风尘。世事不同心事,新人何似故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晚晴

清代吴灏

晚晴归鸟急成群,遣昼帘纤雨不闻。悄坐求欢惟对酒,任真推分亦云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风入松 其三 秋湖

明代高濂

轻烟浮白荡山腰。树里红绡。扶苏日晚芙蓉醉,斗金风、桂子香飘。

远岫云归片片,平沙雁落嘹嘹。

一竿烟水傲鱼舠。分外逍遥。白蘋红蓼滩头醉,任沉酣、月小天高。

黄叶几家茅屋,白杨一带溪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当安台新福歌一首

明代黄省曾

诛胡灭汉,雪耻除凶。作乐兮赫赫扬奇功。左秉戚,右执龙。

发以扬,在宫中。黄金束,气何雄。万载常雍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桐庐道中杂诗 其一

清代程同文

春风吹客又天涯,帆转青山一叶斜。日暮愁生江水急,荒亭细雨湿梅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

清代况周颐

老向书丛作蠹鱼。病馀还补蠹馀书。剧怜风雅凋残甚,怪底经生故训疏。

风雨外,闭门居。一编能遣几居诸。寻常豹鼠何难识,未必终童我不如。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四月二十八日作二首 其二

宋代陆游

行遍人间病不禁,鬓毛饱受雪霜侵。茅檐一夜萧萧雨,洗尽平生幻妄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边伯京画萱竹鸡鹣

元代于立

云根翠竹依苍石,溪上戎葵映碧流。自是鸳鸯元有侣,不因芳草解忘忧。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