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凤归云·向深秋

宋代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写景 向往 隐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面对深秋时节,雨后的西郊凉爽肃杀。小路上黑夜将尽,衣袖生起阵阵凉风。天的尽头星星将落,闪电在树梢那边不停闪动。又是拂晓鸡鸣声起时,明亮的阳光开始升动,遥远的山路渐渐明晰。
奔走辛劳的行役,渐进流失的光阴,只是为那不足挂齿的蝇头利禄,微不足道的蜗角功名,到头来一事无成,徒然相争胜。抛掷云山泉石的归隐,戏弄于尘世,将壮烈的节操轻易消亡。幸好可像范蠡携西施一样,在似云涛的烟浪里,驾乘满载风情的扁舟泛游五湖,是已到应当归去终老隐居的时候了。

注释
凤归云: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注有“仙吕调”和“林钟商调

赏析

  柳永因其一生常处于奔波辗转的道途中,因而对相思离别,对游子羁旅行役的悲哀都有着极深的感慨,也因此柳词中出现了许多前人词中没有过的场景和景物描写以及身世感慨的抒发,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在词史上,可谓是一了不起的贡献。

  词以“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开篇,既点明时令—已是深秋时分,又交代了地点是城西郊外,“爽”、“肃”二字,把深秋雨后给人带来的寒冷和肃杀的感觉传达了出来,使人仿佛嗅到了凉爽的空气,感受到了雨后的阵阵寒意。“陌上夜阑”,词人走在小路上,夜已阑珊,黑夜将要过去,白天就要来临。破晓时分,也正是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候。李煜曾言“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说薄薄的罗衾挡不住五更晨寒

  

创作背景

  柳永成年后离开家乡福建崇安县,虽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较动荡。他对羁旅漂泊的苦况有着深切的体会乃至清醒的认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词,这首《凤归云》就是其中之一。观词中所述,可见此词当为其晚年所作,具体作年不可考。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84-185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2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人东游

唐代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鄞江上作

宋代沈辽

秋潮拍江余欲去,二年穷谷江之下。疾目不瞩西飞鸿,幽怀长寄斜阳树。

且余欲行去何之,白云缭绕故山栖。苍颜终不为人役,不妨抱瓮治田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挽翰林检讨廖敬先 其一

明代杨士奇

久重青云器,皆传白雪歌。较文来棘院,承诏上銮坡。

家倚诗书富,人沾惠化多。荒凉孤馆下,无处听鸣珂。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答欧嘉可欧嘉可自五羊来过村居时余方入城亦访嘉可不值嘉可有诗见怀赋此奉答

明代伍瑞隆

思君却向访柴关,何事君来又独还。两地共悬招白社,三年空自忆青山。

梅花海上春愁远,明月尊前夜色闲。可道佳期容再误,别来吾已鬓毛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避寇鼓山 其一

清代卓梦采

四野尘氛起,城头鼓角喧。欃枪纷市井,荼火乱乡村。

糇橐头为戴,衣牵媪负孙。河山应不改,心迹向谁论。

煮茗防烟沸,入深畏鸟言。见几宜早蹈,知避远于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以琴高鱼茶芽送范蜀州

宋代项安世

溪上幽人拾旧查,洞中丁户采新芽。
欲乘赤鲤惭仙骨,自瀹霜毫爱乳花。
莋路跨骡胜五马,邮筒得酒散双衙。
武夷道士知君否,正拥风鸾里月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睡馀赋东墙雪竹

宋代周紫芝

饱食枕方便,过午茶未杵。拨火理残香,倚窗翻故楮。

寻我东墙隅,枝筇散腰膂。朔风寒萧萧,修竹静楚楚。

枝头雪犹在,秀色乃如许。竹固不受寒,岂但不受暑。

老翁日日来,相期伴君语。谁能与俗人,昵昵作儿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宣帝

宋代项安世

宣皇开口嫌俗儒,要知不是憎诗书。
多文少实果何取,国家弃尔如粪土。
卓然高见亦大奇,懲羹不谓真吹虀。
汉家德意自此尽,王业岂是元成衰。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