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宋代柳永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记得初次相遇时的洞房情景,就只想应该永远在一起。谁知道短短的幽会欢好,竟会变成分离前的最后情爱,又恰好是在阑珊的暮春。对着满眼乱飘的柳絮,心里恐慌着这美好的春光将全部随他的离去而消释了。
一场情爱最终寂寞,又跟谁说呢?想起以前的海誓山盟,被轻易辜负了。早知道如此难受,后悔当初不把他留住。奈何他除了长得风流端正,更还有让人朝思暮想的地方。一天不想他就要皱千次眉了,更何况想他呢?

注释
昼夜乐:词牌名,《昼夜乐》调名之曰“乐”,乃快乐之“乐”,与《齐天乐》、《永遇乐》之出于乐章,为乐府之“乐”不同;义盖彻昼彻夜行

赏析

  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语气叙述其短暂而难忘的爱情故事。她从头到尾,絮絮诉说其无尽的懊悔。作者以追忆的方式从故事的开头说起,不过省略了许多枝节,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这次欢会就是他们的初次相遇。初遇即便“幽欢”,正表现了市民恋爱直捷而大胆的特点。这样的初遇,自然给女性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

  暮春时节所见到的是“乱花狂絮”,春事阑珊。春归的景象已经令人感伤,而恰恰这时又触动了对往日幽欢幸福与离别痛苦的回忆,愈加令人感伤了。“况值”两字用得极妙,一方面表示了由追忆回到现实的转换,另一方面又带出了见景伤情的原因。“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之“伊”为第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描绘的是柳永自己的短暂而难忘的爱情故事。柳永因懊悔和无尽的思念之情而作此词。  

参考资料: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2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松下雪

唐代钱起

虽因朔风至,不向瑶台侧。唯助苦寒松,偏明后凋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山甫赴岭口仓与黄兄来复同载

宋代刘克庄

德远先生学者师,此郎超诣可传衣。
凌云才子声名早,煮海粗官气力微。
二尺檠商今与古,三家村有是和非。
直须满了葵丘戌,策杖溪边待璧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洛阳路

元代李裕

刘郎骑马出南陌,陌上桃花迷马色。梦逐游丝看春日,一夜东风杏花白。

欲归不归思故乡,燕女缓带双鸳鸯。明朝别辔向何处,旭日晴烟洛阳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简吴江朱志道诸昆仲

元代谢应芳

去年长至听埙篪,转眼今年又此时。棣萼喜存兵后树,梅花早绽雪前枝。

西山近日无烽火,东阁何人共酒卮。儿辈此归今问讯,吴音变楚莫相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观海棠用故烧高烛照红妆韵七首 其七

明代王立道

繁条婀娜叠红芳,疑是佳人向晚妆。寄语东风共相惜,为留香艳伴花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沙允恭感怀二首 其一

明代董纪

莫向春风忆旧游,老年怀抱不禁愁。自来自去堂前燕,相逐相呼树底鸠。

行乐有孤灵运屐,笑谈无复庾公楼。武昌门外多官柳,能有几株今尚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二月花朝遇雪

明代朱诚泳

春到人间五十朝,桃花破萼柳垂条。东风何事犹吹雪,浪积墙阴未肯消。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答顾天石二首 其一

清代陈恭尹

第二泉清接慧山,曾烹僧茗慰愁颜。旧游似我他生事,新句逢君五岭间。

老去渐防风括括,春来长是雨潺潺。不缘蜡屐能相过,蛛网柴门只自关。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