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

宋代吴文英

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兰情蕙盼。惹相思,春根酒畔。又争知、吟骨萦销,渐把旧衫重剪。
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歌尘凝扇。待凭信,拌分钿。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妨,笺幅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
爱情 相思 幽怨 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晴日里游丝牵动我思绪混乱,像在空中飘转一样,更何况对着面对着青碧的吴江和西斜的落日,伊人就像片片落红一般,随着春风飘得非常遥远。低垂的杨柳深荫幽暗,遮掩着古老的吴国宫苑。记得那一年的寒食节,酒旗飘摇的楼亭正烟雾清冷,河桥上春风和暖的吹送着。你那美丽的秀目秋波流转,深情顾盼,情意无限。在暮春时节里摆起的酒宴间,那种温馨幸福的情景,惹得我相思不断。又怎么会想到吟诗篇的我,如今瘦得如此可怜,以至渐渐地把旧日的春衫,一次一次地往瘦里重新载剪。
我凄伤魂断,眼看着千重水波卷起千层波浪,残缺的夜月孤独地悬挂在楼外,我总是无法留住一定要飞往远山的飞燕。只有她曾用过的小扇,任凭时光流

鉴赏

  这首梦窗词较有特色。上阕写江湖飘泊文人的相思之情。下阕写女子思恋他的一片幽怨。把恋爱双方相互思念的情感对比起来,别有一番艺术审美情趣。

  在用语上雅俗融一,属于通俗晓畅的一类,并且和曲有相通之处。当时梦窗可能正旅住吴门(苏州),季节正逢寒食。该词表现的是距离美,反映一种彼此因消息难通而产生了隔膜的忧郁心情。

  古代飘泊文人对自然景物异常敏感,词首即描写暮春三月引起的离情别绪。“晴丝牵绪乱”三句所写景物有似于叶梦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清明、寒食时节已经可以看到虫类吐到春空中游荡的丝。第一句绪字就是离情别绪,朱敦儒《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夏日晚坐小亭观莲承会友李贡元友竹秋元友松昆玉佳章见示漫成二律奉答 其二

明代饶与龄

寂寞寡心知,如君是我师。对莲思古说,披卷读新词。

谊重连床夜,情深结社时。平生重然诺,白首莫相岐。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宫词 其十

宋代赵佶

宫人思学寿阳妆,每看庭梅次第芳。浅拂胭脂轻傅粉,弯弯纤细黛眉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十六夜玩月次韵

明代陶宗仪

中秋风雨隔,二八正圆时。天上清虚府,人间太液池。

飞腾蟾皎洁,玩赏客权奇。偏照南村老,萧萧两鬓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山行

明代王廷相

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林照城郭。

忆昔武皇倦机务,金马门前有权竖。卖官何止金为堂,通贿能令鬼上树。

六边将帅多奴贱,未挂兵符先见面。文官细琐不值钱,镇守监鎗动千万。

熏天气焰侔天子,嘘之者生啐即死。眼前变故如掌翻,有贿方能保无事。

南海明珠不足尚,西域珊瑚斗寻丈。九州珍宝集京都,遂使私门敌内帑。

人间富贵尔所有,不虑生前虑生后。高坟大井拟王侯,假藉佛宫垂不朽。

凿山九仞平如席,殿阁翚飞照云日。已请至尊亲赐额,更为诸僧求护敕。

东林画壁千步廊,西林莲台七宝妆。南庵日月低浮图,北寺虹霓垂石梁。

金银何算委沟壑,夜夜中天生宝光。释迦释迦尔亨会,慈悲反受豪华累。

土木横起西山妖,忍见苍生日憔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魏李二公灵榇回二首 其一

明代释函可

金鸡昨夜到阴山,带雪锄冰泪莫潸。无限生人妒死骨,极怜死后似生还。

童男幼女辞寒碛,素幔灵輀向旧关。料得黄垆开口笑,一齐泥首拜龙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酬龙道亨进士

明代符锡

风光全著日边杏,春意故愆江上梅。气味不殊登荐异,谩怀金鼎罄涓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侄

宋代胡舜陟

东辅书初至,西宫夜正寒。感时嗟阻阔,喜汝报平安。

学耨知兼力,辞淳发巨澜。三冬文史足,轩翥未应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萧季然倅均州

宋代曹彦约

持家远与立朝同,善继何人似乃翁。
国史便书萧傅直,乡评更仰伯夷风。
只今边备艰难际,自古官箴谨饬中。
四帙亲朋今健者,尚看褒诏咤江东。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