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宋代吴文英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见的更怜心苦。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能原注去声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咏物 荷花 寓人

注释

①麹:亦写作“曲”。澜:一作“尘”。映:一本作“碧”。
②诉:亦写作“愬”,一本作“想”,一本作“语”。
③彩鸳:一本作“绣鵷”。
④兰:一本作“蓝”。
⑤屋:一本作“谷”,一本作“幄”。
⑥生怕哀蝉:一本缺“蝉”字。
⑦被:一本作“破”。
⑧能:原注:去声;一本作“奈”。
⑨羞趁东风嫁与:一本无“羞”字。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赏析

  “过秦楼”,《词谱》:“调见《乐府雅词》李甲作,其词中有‘曾过秦楼’句,取以为名。”双调,一百十一字。前片十二句,四仄韵;后片十一句,四仄韵。

  “芙蓉”,荷花的别称。

  “藻国”三句,述荷叶的神韵。“藻国”,荷生水中,故云藻国。“曲”,酒曲也。发酵时酒曲呈黄绿色。这里借喻叶色。此言田田荷叶覆盖水面,迷迷蒙蒙无际无涯。黄绿色的荷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使水叶一色,浑然难分。清晨远望水面荷叶,好象包裹在又白又蓝的烟雾之中。“香笼”三句,述荷花的色、香、形。“腻涨红波”。一句脱胎于杜牧《阿房宫赋》中:“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此言荷花的香气似麝香般的散溢四周,红艳艳的花色把水波也染成了胭脂红,水面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终

唐代韦应物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临诀但遑遑。方当永潜翳,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荒凉。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仙居楼

宋代白玉蟾

万籁沉沉清夜阑,楼前独自倚栏干。
金鸡叫罢松风动,三十六天秋月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梁父吟

元代杨维桢

步出齐城门,上陟独乐峰。
梁父昂雉堞,荡阴夷鬣封。
齐国杀三士,杵臼不能雄。
所以梁父吟,感叹长笑翁。
吁嗟长笑翁,相汉起伏龙。
关张比疆治,将相俱和同。
上帝弃炎祚,将星堕营中。
抱膝和梁父,梁父生悲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阅兵奏凯 其六 奏凯一

明代陶安

交锋酣战六时过,湖面僵尸蔽白波。一箭流星酋首殪,军民百万动欢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玉田四章

明代霍韬

我田百亩,不以种禾。匪不种禾,种禾穫不多。惟种玉子,种玉如何。

玉子成璞,可琢可磨。璞琢璞磨,温润则那。

我田百亩,不以种稷。匪不种稷,种稷不多得。惟种玉子,种玉何适。

玉子成璞,可圭可璧。种此圭璧,以近有德。

谁有善亩,我有善价。我亩匪有馀,我求日不暇。匪我则求,谁售我者。

谁善耘田,耘我玉痹。我曰如莠,我玉亦不滋。谁教我耘,实获我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为李典史题画

明代张宁

古饶山水称浮梁,地灵人杰多才良。君家兄弟晚挺出,总是碧海青琳琅。

石田荒疏茆屋小,夜读朝耕共探讨。半壁残灯雨榻秋,一犁破土烟村晓。

慈孝相承上下宜,鸣鸡乳犬亦熙熙。一家伯仲自师友,九奏琴瑟谐埙篪。

难兄蚤作青云客,枳棘鸾凰应暂息。难弟三登举子场,至今犹敛冲霄翼。

敛翼冲霄会有期,鸰原一诵一兴思。吴云楚月路千里,并入彭城风雨时。

天涯会合由来少,感慨悲歌空复老。椎牛屠狗事区区,燕赵何能豁怀抱。

离别相将会合疏,故园三径未应芜。凭谁远汲淮淝水,为写安丰董氏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凉州词(二首)

明代高启

关外垂杨早换秋,行人落日旆悠悠。
陇山高处愁西望,只有黄河入海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唐多令

清代吴藻

春水一江流。春山面面愁。锁春光、百尺高楼。楼上美人眠未起,嗔小玉、上帘钩。

碧醮满眶秋。红添两颊羞。忒惺忪、好梦难留。怪底双鬟笼不住,知溜却、凤钗头。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