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代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注释
清平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蛩(qióng):蟋蟀。
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愁损:愁杀。
兰成:北周庾

赏析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

  

创作背景

  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其时,张炎年五十三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323-2325页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3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聪明累

清代曹雪芹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挽李主簿长民二首

宋代廖行之

蚤擅湘中二妙声,一官政尔为亲荣。
倦游未试胸中蕴,苦学徒遗身后名。
踵武世科知有子,尽心色养足生平。
可堪膝下称觞处,不见伯仁贤弟兄。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下岭樵歌

明代许继

石磴缘苍苍,负薪下层峭。
歌声相应发,山木闪残照。
近惊幽谷响,远答清猿啸。
欸乃江上音,烟波岂同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丁叔雅示猿叟书册 其二

清代郑孝胥

目中有猿叟,他书不能观。久久渐自厌,愈观还不安。

坡公诮嵬騀,苦骄实至言。鲁直晚言书,欹倒宁不完。

稍会二子意,转愁笔墨痕。叟固吾不欺,世外自有天。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雨后行郡圃

宋代杨万里

雨馀行脚古城隈,为爱危亭首屡回。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冬景 汉节梅花外

宋代刘辰翁

十九年辞汉,花如旧日开。自持天外节,谁寄陇头梅。

死恨节旄尽,生知仗信来。春风横浦驿,夜雪满乡台。

插鬓人空老,沈云雁未回。何因香入月,下照拂云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惜奴娇 其二 席上梦锡、汉章同赋

宋代史达祖

天风入扇吹苎衣。小红楼、夜气正微。有人在、冰弦外,水精帘、花影自移。

阳台只是虚无梦,便不成、凉夜误伊。想闲了、流离簟,就一身、明月伴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渔父词

元代陈泰

蝉声欲断虫声悲,江天月上初弦时。渔翁身老醉无力,矫首坐看云离离。

痴儿不识老翁意,苦道平生贫作祟。卖舟买得溪上田,昨暮催租人已至。

君不见长安康庄九复九,雨笠烟蓑难入手。人间万事谁得知,沧江夜变为春酒。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