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台举杯赏月,可是乌云密布,雨水浸湿了纱窗,哪里还有月光。
我简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高照,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
尊:同“樽”,酒杯。
浑欲:简直想。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参考资料:

1、 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4页
2、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34页

赏析

  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今宵中秋无月之遗憾。

  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笔入题,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 桂影婆娑,桂花飘香,伴桂倚花,把酒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两句,笔意极工,透显空灵静境,欣喜之情。

  “今宵”三句,折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原因是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公元1182年(宋孝宗淳熙九年)到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诗人的那种报国无门、济世无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全都倾注于问“月”之中,通过该词表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易蓉、 陈扬燕.宋代节序词研究与欣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347页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9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梅花集句 其七十三

金朝李龏

老去青林又一霜,折花镜里忆新妆。几回梦作花间蝶,不怕清寒嗅冷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日书感

唐代百保

风色肃庭院,萧疏生客愁。故园千里梦,新雁一声秋。

官阁仍连雨,天涯数倚楼。空怀季鹰意,何日愿方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阿智歌

宋代饶节

吕卿诸子森如猬,不作世间儿女气。封胡羯末自行列,麟凤龟龙各异致。

小儿阿智甫七龄,衮衮似欲无诸兄。疏眉秀目澹玉雪,覆肝立壁开天庭。

自从诸兄授孝经,淋漓笔墨有典刑。客来推席俨在庭,举头揖客客为惊。

吾知吕卿大源委,黄河昆崙千万里。政令凡儿出其中,不扶而直麻生蓬。

况如此雏落落自奇伟,出门汗血当追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涤洞 其五

宋代槻伯圜

快上篮舆晓色分,松风满袂涤埃氛。三竿未放高峰日,一笑先开洞府云。

忆昔曾留天帝坐,至今犹带御炉薰。莫教俗驾来相尾,只恐诒讥晋郭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同院梅花 其三

宋代李正民

清真淡薄正相宜,肯使赪容透玉肌。自倚怀冰难受染,何妨凌雪独先时。

烟迷远树依稀见,风度回塘取次吹。闻说江南春信早,凭君折取最繁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燕走马太傅大排致语口号

宋代廖刚

星车还自九天来,应是明时重选才。泽与尧言下宣室,人随汉史上春台。

恩光晓日千家动,和气晴云万里开。高会莫辞同尽醉,风流北海富樽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欧阳仲元流江留别

元代刘崧

欧阳于我同年友,客里相逢奈别何。浊水黄尘俱汨没,丹砂朱绂两蹉跎。

锦塘风起花如舞,仙洞云飞鸟解歌。我自思归君更往,愁心如月照长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陈讱庵还长沙

清代成鹫

宽行毛孔中,猛然发长笑。土旷人亦稀,知音一何少。

客从长沙来,此意独了了。结发读楞严,师心穷要妙。

相逢选佛场,心大志不小。自恨出家迟,苦被红尘扰。

期我五年来,寻师入丹峤。行矣勿复云,前期尚绵邈。

一息不相知,五年非所晓。客去掩荆扉,空林见归鸟。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