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送春

宋代刘辰翁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光,你要回去了吗?风雨遮蔽了江面,烟尘昏暗了蓝天。况且,雁门关险塞阻隔,龙沙堆空旷迷茫。东边将吴会接连,西边与秦川相衔。芳草连绵,掩遮了津渡;落英缤纷,遮蔽在道前。请在蓬莱、方壶般的神仙境界中小住一百年。江南如此美景,问您是为了什么,不在此稍微流连?
江南,正叫人惜怜。只见漫漫杨花,化为白毡,无边地伸延。看见兔葵燕麦,长满在华清宫里;黄蜂粉蝶,缠绕在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可回。您又有何处可归?途中徘徊不已,携去了珍责的七宝鞭,清风回旋,寄去一声珍重的属托。两地相念,泪落涟涟。

注释
雁门:雁门关,在山西北部代县

赏析

  词题为“送春”,词人感叹春色、春事,实际上是借以哀伤宋朝故国的沦亡,全词即围绕这一题意展开。

  上阕前三句以“春汝归欤”发问,向读者展现出春将归去的场景:风雨蔽江,烟尘暗天,春天像一个要归家的行客,即将远去。词人面对春天的归去,心有不甘,因此小心询问:春天你真的要走吗?然而春天不顾词人的留恋,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走时风雨交加,百花凋零,烟雾漫天,一片凄然。那么春天究竟能走向哪里呢?词人从东、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将春天可能走的方向一一呈现:北有险关挡道,南有旷漠阻隔,东至江浙,西到八百里秦川,到处都是芳草遮渡口,飞花塞道路,春想归去,却无家可归。所幸的是还有一个蓬壶仙岛,可以小居百年。那么,既然四处无路

  

创作背景

  德祐二年(1276)的春天,临安沦陷。宋然帝并三宫北迁,南宋基本灭灭亡。从此对于春天,刘辰翁生出别样的情愁。触目之处,他觉得“满湖山、犹是春愁”。每到春日,他便陷入追忆,写下大量送春的作品,抒发对宋朝故国沦亡的哀伤,《沁园春·送春》即是其中一首。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第1306页·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还岭南汀州道中忆老父

明代释函是

六十翁翁心似铁,知恩无路解酬恩。还家本是儿孙事,祖父元来不出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唐代李白

秦欺赵氏璧,却入邯郸宫。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丹彩泻沧溟,精辉凌白虹。青蝇一相点,流落此时同。
卓绝道门秀,谈玄乃支公。延萝结幽居,剪竹绕芳丛。
凉花拂户牖,天籁鸣虚空。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
今兹大火落,秋叶黄梧桐。水色梦沅湘,长沙去何穷。
寄书访衡峤,但与南飞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诗 其三

宋代沈辽

身世日泯泯,譬彼一毫轻。胡为饿首阳,不必造承明。

达人不言命,耻向宠辱惊。不为槛下虎,即作林中麖。

悯悯欲夸俗,皎皎还为名。卜筮虽小艺,逸哉严君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戊寅夏和赵十七兄招提偶作

宋代杜范

故山携手惬心期,里社从游即旧规。
十雨五风深望岁,一尊重会只催诗。
多君格力开坛社,得句精神见睫眉。
匹马秋风思远道,此盟常恐忆它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舟中闻歌

明代高启

水栅孤灯照客舟,江南谁解唱《甘州》。
寻常醉赏尊前曲,何似今朝听得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詶奚元启六首 其五

明代张弼

诗逋催促不容徐,恰遇春来兴浩如。句里烟霞摩诘画,窗前风雨老颠书。

杜鹃心苦形容瘦,鹦鹉才高礼法疏。昨夜西斋吟未了,寒鸦飞散晓钟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雪中呼问之家有十口一日不出即饥寒矣

宋代范成大

十口啼号责望深,宁容安稳坐毡针。长鸣大咤欺风雪,不是甘心是苦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十一

元代方回

讼吉观西伯,师中验太公。得人师不战,反己讼无终。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