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追忆 感慨 怅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
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颖州到

赏析

  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数年后,,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1-462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伥魂啼血行

宋代张宪

白面于菟行偃草,雄剑为牙戟为爪。夜越铁关吞九牛,弱妇婴儿眼中饱。

郊原十里吹腥风,白骨塞途秋草红。肝肠挂树野鸦噪,鬼火照城人迹空。

呜呼猎师心力巧,药箭无功机发早。旧魂走抱新魂啼,一夜黑风天亦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庞公

明代赠钰

庞公虽两足,何曾到城府。躬耕南亩中,农作甘自苦。

皇虞世已远,至道卑若土。君看天柱折,非是不可补。

遗安有深诲,百世激贪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明君词

南北朝张正见

寒树暗胡尘,霜楼明汉月。泪染上春衣,忧变华年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怀故山寄贾岛

唐代马戴

心偶羡明代,学诗观国风。自从来阙下,未胜在山中。
丹桂日应老,白云居久空。谁能谢时去,聊与此生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肃翁紫薇

宋代刘克庄

当年临镜学施朱,不信人间有彼姝。
瞥见内家眉样别,回看镜里是村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堂上箫韶人不奏

元代刘秉忠

堂上箫韶人不奏,凤凰何处飞鸣。黄尘扰扰马纵横。谁能知乐毅,志不在齐城。后辈谩搜前辈错,到头义重功轻。海隅四面尽苍生。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代内人狱中有寄

明代张煌言

国破已饮泣,家破复间关;自君之出矣,妾嫠君亦鳏。

儿女虽有情,不在别离间;上堂洁脯脡,下堂代斑襕。

知君驱汗马,岂敢怨红颜!夷官张罗网,忠义委草菅;

奄忽大椿谢,君滞沧海湾。兀然生死魂,并作鲛珠潸。

君行宝肤发,奔跣安所还;妾自感百罹,飞蓬任双鬟。

衰门既零落,空闺谁贞艰?哀哉井臼妇,终年困狴犴。

非不轻微生,将雏实且孱;圜扉滋味恶,燐青碧血殷。

古称东海妇,严霜暑路班。胡天尝梦梦,莫辨罹与环;

如何贯索星,独照望夫山!视彼磨笄峰,高名良可攀;

难将妾巾帼,往佐君羽纶。报君还祝君,旂常树人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信笔

元代许有壬

造物知余素爱山,一官故调万山间。山深民朴官无事,却为观山日不閒。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