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少年游·重阳过后

宋代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写花 写景 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刚刚过了重阳节,天气渐渐冷了,庭院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在这秋日的清晨,朱红阑干外的木芙蓉却开得非常美艳,像在特地竞吐新的芬芳。
天气逐渐寒冷。白色的木美蓉在淡淡的月光下摇曳生姿,就像是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清霜。这一枝斜立着,红得像火一样灿烂;那一枝低垂着,白得像雪一样晶莹。所有的花似乎都不畏霜寒,都开得那么明艳,那么妩媚,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温暖的春天。不要把这玲珑剔透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分了,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五十字,上片六句二平韵,下片五句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对象是夏末秋初时开花的木芙蓉。晏殊通过精雕细琢,将木芙蓉抗拒秋霜、坚贞高洁而又不失娇媚的品格刻画出来,处处透出词人对木芙蓉的喜爱之情。

  上片开篇便描绘了木芙蓉所处环境的恶劣。“重阳过后”点出时间,“西风渐紧”描写气候,冷风凛冽强劲,晚秋气候环境恶劣,表现木芙蓉的倔强抗争精神;“庭树叶纷纷”描写环境,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木芙蓉强劲的生命力。重阳节之后,秋风渐渐寒冷萧瑟,庭院中树木落叶纷飞,不耐秋寒,以树烘托秋风的凄厉寒萧,又反衬出木芙蓉的不畏严寒。“朱阑向晓”,此句为木芙蓉营造出一个典雅清绝的场景,侧面烘托出木芙蓉的优雅清妙之姿。“特地”二字有拟人效果。“朱阑”三句具体描写木芙蓉的娇艳。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份已不详。晏殊的词大多都写愁思远怅。而像这首词中,却流露着一露清新明朗温暖的气息,在那百花渐凋的秋天里,词人独独看中并歌咏了凌霜耐冷的芙蓉花儿,要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以花赠友始陆凯赠范晔。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第136页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其十九

唐代上官婉儿

逐仙赏,展幽情。踰昆阆,迈蓬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苦热行

唐代僧鸾

烛龙衔火飞天地,平陆无风海波沸。彤云叠叠耸奇峰,
焰焰流光热凝翠。烟岛抟鹏亸双翅,羲和赫怒强总辔。
饮流夸父毙长途,如见当中印王字。明明夜西朝又东,
古来有道仍再中。扶桑老叶蔽不得,辉华直欲凌苍空。
行人挥汗翻成雨,口燥喉干嗌尘土。西郊云色昼冥冥,
如何不救生灵苦。何山怪木藏蛟龙,缩鳞卷鬣为乖慵。
不发滂泽注天下,欲使风雷何所从。旱苗原上枯成焰,
岳灵徒祝无神验。豪家帘外唤清风,水纹明角铺长簟。
玉扇画堂凝夜秋,歌艳绕梁催莫愁。阳乌落尽酒不醒,
扶上西园当月楼。废田暍死非吾属,库有黄金仓有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李中丞、杨判官

唐代李嘉祐

射策名先著,论兵气自雄。能全季布诺,不道鲁连功。
流水蒹葭外,诸山睥睨中。别君秋日晚,回首夕阳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四明倪仲权处士像

元代丁鹤年

松间新雨过,清览出亭皋。云逐青骢马,风生白苧袍。

幽怀随地远,诗兴与秋高。囊锦归时重,应知从者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赋得惠山泉送客游越

明代高启

云液流甘漱石牙,润通锡麓树增华。
汲来晓冷和山雨,饮处春香带涧花。
合契老僧烦每护,修经幽客记曾夸。
送行一斛还堪赠,往试云门日注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得陶子珍湖南书

清代谭廷献

楚天迢递此征鸿,沅澧微波语乍通。郢客有歌皆白雪,使车何地不春风。

徘徊芳树人千里,夙昔缁尘酒一中。落日浮云看不见,高山流水几时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行香子 其三 用韵答傅先之

宋代辛弃疾

君诗好处,似邹鲁儒家,还有奇节。下笔如神强压韵,遗恨都无毫发。

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丁宁黄菊,未消勾引蜂蝶。

天上绛阙清都,听君归去,我自癯山泽。人道君才刚百炼,美玉都成泥切。

我爱风流,醉中颠倒,丘壑胸中物。一杯相属,莫孤风月今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中丞张文忠公希孟谏罢灯山奏稿后

元代乃贤

才闻御史戮中台,又见灯山奏疏来。自信茅焦无死罪,独知苏轼是英材。

九门争看捐躯谏,百辟惊传拜赐回。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