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秋天 荷花 抒怀 寂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消磨:消遣,排遣。

赏析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至九月间词人初到颍州太守任上。词人当时在观赏颍州西湖的荷花,忽然感觉当官寂寞孤寥,于是作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3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烛影摇红 万生园值雨

清代严既澄

寒酿秋慵,乱云遮断凝眸处。小桥冥立客怀孤,蝉作低徊语。

寥落衰黄掩树。濯残阴黄昏细雨。峥嵘凄抱,拼与销凝,愁心难赋。

人在天涯,旧情空逐冥鸿去。自埋孤愤入清游,谁是伤高侣。

回首缁尘袭素。盼高寒西风又沮。冷香相对,留取蔫荷,离魂销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晓发句容

明代徐渭

宵来醉眠处,忽为远林遮。三尺短缑烂,一程长耳赊。

村村落斜月,树树抹轻霞。只尺丹阳近,江鱼入馔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舟至直沽长子正来迎喜而有作时正自家来省先还至德州闻予得请复来迎也

明代谢迁

维舟向天津,潮落日已晚。燎火明渡头,大儿忽在眼。

离合岂偶然,惭愧劳往返。骨肉保团圆,今幸遂初愿。

喜极翻成悲,相看泪如霰。秉烛坐忘眠,却怪寒更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游诗

明代区益

岭峤新开百里堂,桃花多种似河阳。琴声为变东山俗,宿影遥含北极光。

金甲未能忘细柳,闾阎先已颂甘棠。政成早晚来优诏,伫看飞凫入建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感怀

清代牛焘

久作无家客,旋为远宦人。飘零枯树赋,突兀露车尘。

瘴冷鹃啼月,花蛮蝶怨春。最怜乡梦隔,把酒更伤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沈艾孙为刻石章三,赋此为谢二首 其二

清代丘逢甲

西风万里客登台,如斗黄金愧此才。睥睨千秋仗神笔,狼居胥石勒名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别西湖

宋代姚勉

渐是梅花雪片时,雁书底苦趣归期。
虽然未尝西湖雪,犹及梅花第一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十八学士弈棋图

元代张昱

瀛州风景最清真,一代人材尽凤麟。莫道深山更深处,旁观都是下棋人。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