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们不曾见面就早已知道姓名,这次意外相聚让我格外惊奇。
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晚年见到你也不算晚了。
二月的苏堤涨着春水,我曾像杜牧一般风流,如今却已鬓边生白。
一赏西湖一见你,不枉费我这里游玩啊。
注释
1、袁子才:即袁枚,字子才。
2、良会:美好的会见。
3、意外奇:指两人意外相聚。
4、苏堤:在杭州西湖中。传为北宋元丰年间苏轼于杭州任职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
5、杜牧三生:杜牧,晚唐著名诗人,风流多才,比喻袁枚。三生,指前生、今生
首联写诗人与袁枚不期而遇。“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诗人与袁枚知交已久,这次相遇正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而自己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赞叹袁枚卓越的才华,必将流传永久,因而自己有幸于晚年得见这位名高一代的诗人也并不嫌太晚。“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此时赵翼五十三岁,袁枚已六十三岁,所以称老,而这次会面又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更有诗情画意。
颈联写二月西湖涨春水,苏堤沉浸在春光之中。“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在此景中,风流如杜牧的袁枚此时鬓边已有了白发。这两句形象地再现出当日两位诗人见面时的情景。“望湖楼下水如天”,那浩淼无际的水势正如二月的眷光,不仅充
参考资料: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64篇诗文
自昔厌喧嚣,执志好栖息。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
凿户窥嶕峣,开轩望崭崱。激水檐前溜,修竹堂阴植。
香风鸣紫莺,高梧巢绿翼。泉脉洞杳杳,流波下不极。
仿佛玉山隈,想像瑶池侧。夜诵神仙记,旦吸云霞色。
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谁与金门士,抚心论胸臆。
招邀出郭门,青山殊未已。金鞍小骑何连翩,人影遥遥翠微里。
翠微一望延层峦,深松伏涧相风湍。飞泉半挂银河残,秋岚散入芙蓉寒。
石门黯黯金花裂,隔溪苍翠时明灭。回风绝壁森昼阴,六月空濛见残雪。
西峰百尺寒崔嵬,振衣欲上观蓬莱。黄云泱漭动海色,楼船射鲛安在哉。
松花江水流浩浩,千秋战骨关山道。龙堆狼望空嵯峨,飞将勋名归蔓草。
昨夜秋风吹塞天,临潢万树生寒烟。金笳玉笛起愁思,边心四据空茫然。
安得仙槎泛清浅,乘流直度支机前。壮士无家谁不怜,李陵已向阴沙没,逢萌空税辽东田。
君不见徽宗埋骨空江曲,遗冢苍茫走麋鹿。艮岳风流亦一时,黄沙玉柙无人哭。
万乘飘零且复然,吾生那更悲穷谷。击筑高歌出塞辞,何如楚客吹参差。
眼前有酒且不饮,迢遥漫作乡关思。紫骝嚼啮当风嘶,为君重进金屈卮。
醉卧青山且莫归,明朝秋雪吹人衣。
紫阳山头境胜绝。何年飞来石兀突,坤灵盘礴螭肠结。
离龙当门骨为热,苔衣簇绣色光洁。棱棱秋气霜华刷,精英内孕灵髓澈。
尖风作势欲颃颉。初疑越阳老松变,倏忽虬鳞莽莽蟠孤窟。
又疑玉绳结解星精跌,太白峰头张两翮。不然武城一夜震雷拔,惊起鹰头出山穴。
又不然作桥填海秦法烈,神人鞭石石流血。黠者逃之作屼
我有忘怀友,与我同白首。问此何许人,镜里时一逅。
年来形迹疏,镜昏蒙尘垢。不见素心人,独影叹无偶。
咏萸潇湘士,濯濯三春柳。又如云中鹤,清矫出皋薮。
于我昧生平,相逢东西走。谁知倾盖交,新知恍若旧。
缘子最多情,令我忘老丑。有时骋剧谈,名利不挂口。
琴书消昼长,陶情在诗酒。风雨关心最,尺素时通右。
云水本无情,风月不常有。形影澹相遭,谁宾复谁主。
此境妙忘言,天机任鱼鸟。人情有嗜好,玩物丧所守。
昔人欣寄托,宠辱讵关忧。咏萸何所嗜,弱冠探二酉。
外此大雅音,有时操缦久。访我为蕉桐,邀我暂挥手。
夷然若有得,忘疲不生愀。吁嗟雍门子,数穷遘阳九。
知音古难逢,竽滥徒颜厚。而我驱风尘,荆棘生指肘。
念子意良殷,为子摅雅抱。琴心与琴理,天然不饰巧。
意到机常流,天空众籁吼。况予浩落怀,挥弦若泉浏。
落霞凄复清,子弹我击缶。独鹤唳空愁,参横欲转斗。
琴交胜十年,谁谓子言否?神交抑有由,岂因兹小道。
不见韩昌黎,文章博观采。有酒不足尝,谈言惜寸略。
吾侪慕曩哲,嘉会良非偶。相知在须臾,相期在不朽。
子为天下士,我为山中叟。淡泊期明志,远志非小草。
寄诗赠良朋,为子聊覆瓿。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