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清代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就像凌厉凄冷的并刀,一派令人酸目的狂风,席卷呼啸而来声如怒涛。荆州一带少年们并马驰骋,长得粗犷豪放,躺卧栎林,醉后弯弓射击大雕。
微微醉意中回忆着荆轲高渐离,燕赵之地至今悲歌未消,回忆往昔而今仍觉易水凄寒,今天我又慷慨豪迈地跨过豫让桥。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邢州:今河北邢台。古时属的燕赵地区。
并(bīng)刀:古并州(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
一派:一片。
酸风:北风;指冬天的风,也指寒风。

赏析

  全词在行文上,前两句总述,后两句分叙,在分叙中又以“忆昨”和“今朝”的时间词标明,既说明词人在“邢州道上”的奔波进程,又可见诗人浮想联翩,情随景出的思绪,显得眉目清楚,词气贯注,再加上在抒情中熔叙事、怀古、议论于一炉,更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上片写道中所见。起首二句写秋色阴冷,秋风劲厉。用并刀相比、冰肌刺骨,好象刀割,可谓想象奇特,比喻尖新。写风劲,不仅用“卷涛”的夸张描写,更用一个“酸”字加以渲染,就突出了秋风直射眸子的尖利、寒冷和惨烈感,两句词采用比喻、夸张、通感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写出词人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从而为下文“三河年少客”的英雄豪举提拱了典型环境。后三句写“三河年少客”在林中骑射的

  

创作背景

  康熙七年(1668年),正值文字狱盛行之日,作者自北京南游开封、洛阳,此词可能是途中所作,且与《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同时作。作者行至易水和豫让桥,这一年他四十四岁,想起当年荆轲、高渐雕的燕赵悲歌之事,尚为诸生,潦倒名场,壮志未酬,慷慨怀古,写下此词。

  

参考资料:

1、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清及近代部分:湖南出版社,1995.12:144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08:283-284
陈维崧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17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江西李相君七咏 其六 花坞

宋代刘一止

闽岭风尘旋扫空,挽回春色到花丛。长红小白参差见,便觉丹青入手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同年宋良佐巡按得代以书留别赋此寄赠 其三

明代顾清

百年天下是金瓯,根柢东南此四州。同日震惊非小异,使君何以慰宸忧。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赞 其二

明代张天赋

弟弟弟,弟兄骨肉原同气。鹡鸰急难且相呼,鸿雁翱翔无失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无题

明代释今无

每到无言处,频行望九霄。中郎不可见,残爨自应烧。

短褐欲成癖,萤光似见招。秋风一夕乱,寒气满山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日同萧韩坡田雨来集程二如园亭 其一

清代冯廷櫆

一园残雨菊花秋,选胜还成九日游。高树全遮亭四面,小山恰在舍东头。

红阑曲沼开新径,白帢单衫上旧楼。记得昔年豪饮地,重来尚喜故人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凭高

宋代徐玑

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
楚野无林木,湘山似水波。
客怀随地改,诗思出门多。
尚有溪西寺,斜阳未得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好事近

宋代李之仪

春到雨初晴,正是小楼时节。柳眼向人微笑,傍阑于堪折。
暮山浓淡锁烟霏,梅杏半明灭。玉斝莫辞沈醉,待归时斜月。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武林王棣香二尹 其三

清代林占梅

姿神恬默性潜沉,两载知交泐我心。射鸭堂幽欣蹑履,种松庭广快披襟。

事能持重行常稳,物到难移识转深。何幸南行来召伯,口碑从此遍佳音。

陈维崧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