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 一作: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

  

创作背景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仁宗昭皇帝挽词

唐代王英

岁晏桥山路,风凄薄暮天。
珠襦函夜月,石马锁寒烟。
尊谥高千古,陵祠享万年。
遗民念恩泽,犹想奏薰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闺词四十首 写影 其二十七

明代陈子壮

几回点笔恨难真,未写先添柳叶颦。夜夜每怜灯下影,朝朝留对卷中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题新昌簿厅绿阴亭

明代沈继祖

洛上追收黄耳信,林间闻创绿阴亭。
千章古树虚帘接,四月清风羽扇停。
兄弟头颅时感叹,江湖岁月久飘零。
对床夜话知他日,幽赏如何得细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同徐茂吴游白岳信宿紫霄楼 其三

明代佘翔

寻真何必蹑昆崙,礼罢元坛日欲昏。万壑云霞封帝畤,十洲鸾鹤下天门。

舄飞敢谓丹砂就,书著还瞻紫气屯。相对高楼清不寐,长生有诀细堪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李翰林题刘吏部溪山图诗韵

明代蒋冕

金碧溪山翠作林,茅斋潇洒百年心。庭前鸣鹤趋迎客,水面游鱼出听琴。

白石清泉同谷口,茂林脩竹似山阴。披图彷佛如曾见,颇觉良工用意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檗坞四丈杂感诗 其三

清代王铁珊

海东关白本无名,沈石天教拔汉旌。浪语似闻陶李子,大星更落武昌城。

苍黄榆荚飞春雨,赤白花园筑帝京。稽首湘川老渔父,刺船须我踏莎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赵璚夫

宋代李光

世间儿子总纷纷,属籍吾贤最不群。天在山中须畜学,风行水上自成文。

操存有约要真见,记问夸多只謏闻。我与东岩情分腆,临分书此勉郎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虞美人八首 其八

清代蒋士铨

秋光好在江空处。柔橹声难住。一株残柳带庐汀。

来趁天边新雁、两三声。

此时听者知多少,生怕闲情搅。诗人倚棹唱婵娟。

不比江枫渔火、对愁眠。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