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唐代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去 一作:舞)
写景 桃花 寓人 抒情 早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山桂(此花紫色,英藻繁缛)

唐代李德裕

吾爱山中树,繁英满目鲜。临风飘碎锦,映日乱非烟。
影入春潭底,香凝月榭前。岂知幽独客,赖此当朱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偈颂七首

宋代释亮

说参禅,弥一过,
缘是见成行货。可怜背觉合尘,
饭箩边忍届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菜地

宋代刘克庄

依然山泽一臞儒,幸有先畴与敝庐。
闻说醉乡方弄印,不知堪拜小侯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兴庆池书所见

金朝李献甫

短短菰蒲刺水青,翠萍开处鉴波明。画船转过垂杨外,水面风来闻乐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乞拙歌

明代张萱

年年乞巧传今夕,不知此巧从何乞。香灯午夜对银河,儿女中庭罗粉席。

三三五五拜深深,一拜一乞殊慇勤。为问天孙巧多少,能否年年赠别人。

吁嗟天孙良亦苦,一岁佳期才一度。巧似天孙果足誇,便应夜夜逢河鼓。

人言巧亦难移天,始知此巧不值钱。灵妃之巧已如此,人间百巧徒纷然。

举头细与天孙说,你巧胡为太奇绝。七襄难就误佳期,弄巧方知反成拙。

相逢日少别日多,隔岁相思可奈何。今宵更洒相思泪,鹊桥一雨嗟滂沱。

请换香灯嘱儿女,前来且听园公语。尔年未及三尺长,乞得巧来何用处。

古今巧拙无输赢,有时巧败拙偏成。诗咏巢居鸠与鹊,问巢终日谁经营。

天生我拙亦不偶,拙手拙心仍拙口。巧人遇巧斗难休,赢得拙人长不斗。

巧若斗拙巧便痴,涛声虽怒石不移。轰雷喷雪片时息,中流一石长崔巍。

我今乞拙不乞巧,年来颇识拙之效。天孙有意怜拙人,一拙须教赢到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真州谒文山大忠祠

明代饶相

欲挽斜阳留晚照,却从家食拜平章。手扶天柱多雄略,身历江关战几场。

炳矣精忠昭日月,浩然正气塞穹苍。文章节义兼双美,庙貌英声万古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指挥兰花韵 其二

明代陈谟

临风玉立自堂堂,肯为榕阴借晚凉。瑶柱葳蕤疑剪水,铢衣萧飒自凝霜。

操琴好在虞韶后,纫佩还思楚泽傍。曲江祠下违心赏,千古空怀是国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粤王台

明代乌斯道

台上离离碧草生,风云盘礴倚孤城。天空百粤山光远,地控诸番海气清。

万里玺书曾落胆,千年铁柱见销兵。英雄一去知何在,几处鹧鸪秋雨声。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