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大庾岭北驿

唐代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
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鉴赏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

  

创作背景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2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和玄圃纳凉诗

南北朝刘缓

清气流暄浊,非关狭室中。当由小堂上,自有大王风。

樵螟动兰室,神飙起桂丛。披襟深睿赏,曲卷何由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仲和

金朝刘勋

此身安处苦难寻,常羡归鸦易满林。望远真成广武叹,得诗空作洛生吟。

逢人放适村村酒,感物悲哀岁岁心。想得济南花正好,抱城春水一篙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月二十三日纲庵携酌于元大竹林避暑以敬修韵赠纲庵

明代潘绪

黄尘道上绝行车,避暑时来野水涯。簟展南州徐稚榻,樽开北海邺侯家。

风情未老歌桃叶,儿子将看折桂花。更向东邻寻乐事,竹林深处最清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明皇并笛图

明代程煜

华清宴罢卷霓裳,重立东风并海棠。
凤琯莫吹新制曲,有人乘月倚宫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偶望

明代王夫之

平田无那素光何,稻叶娟娟浸碧波。白鸟试飞疑远浦,元云微断影高柯。

墟烟小困双湾树,砌叶全低一径莎。不碍小窗消午睡,炉烟孤袅绪风和。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惜别五首 其二

宋代程公许

方舟追送愧情亲,水宿风餐两日程。攲枕清滩醒醉梦,此中强半是离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有怀旧隐

宋代宋祁

官事未易了,田家胡不归。
烟原射雉乐,春糁养鱼肥。
菜密成岩幄,萝长代石衣。
无为落吾事,坐老故山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中步月湖上

宋代陆游

闰馀时节早,天气已凄冷。悠哉曳杖行,乐此清夜永。

霜风锼病骨,林月写孤影。新诗得复忘,薄酒吹易醒。

浮生役声利,百岁常鼎鼎。清游倘可继,终老谢人境。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