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春天 孤独 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注释
京中:指西京长安。
游寓(yù):寓寄他乡。秦:指长安。
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

赏析

  此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平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人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

  

创作背景

  《春日京中有怀》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702或703年)的春天。唐代洛阳为东都。武则天长期留居洛阳,只在长安中(701—703)曾一度回西京。当时杜审言曾随驾去西都长安。时逢春日,鲜花盛开,面对美景,思友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写下了这篇《春日京中有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6-27
杜审言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陶君秀晋人尝为司竹监使因祖渊明尝游五柳庄为立五柳祠在县东西原方见有祠堂诗碑 其四

金朝杨奂

老病乡心重,艰危世契疏。少年知自立,近日定何如。

渭上千丛玉,陂头半尺鲈。往来元不恶,容我坐篮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坐

明代庞嵩

床头微雨过,月光透桐影。徘徊步玉除,徙倚绝人境。

洒落三五星,亏蔽微明景。隋珠惜所投,贝叶翻来冷。

润渥已不多,离披孰为整。感此偶适逢,悠然发深省。

阴晴本无常,明晦须臾顷。风雨任时变,太虚自悬迥。

刮垢镜斯晃,去醨酲乃醒。请看蟾蜍光,万古飞云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韦况征君

唐代戎昱

身欲逃名名自随,凤衔丹诏降茅茨。苦节难违天子命,
贞心唯有老松知。回看药灶封题密,强入蒲轮引步迟。
今日巢由旧冠带,圣朝风化胜尧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百字令 赠通庵

元代李道纯

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亲。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汪朝宗四首 其二

明代陶安

王夏诸贤俊,烦君寄好音。数书飞示我,千里见同心。

宾幄谋猷远,经筵启沃深。金华山水地,何日共豋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呈陶明府

明代符锡

长官贤孰似,平易近人人。彭泽家风远,河阳惠政新。

边隅花作县,幽洞鸟鸣春。骥足时看展,无誇汉吏循。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竹涧

明代范嵩

占得淇园地,新栽竹万竿。清阴低拂石,翠色下侵湍。

幽静还宜暑,孤高更耐寒。吟馀诗思爽,不独可栖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甲午感事五首 其五

清代宋育仁

诏书迟不报,命下乃蹉跎。不恤军需急,宁输岁币多。

挥戈悬汉日,衔石畏虞罗。岂见臧文仲,赪颜泣卞和。

杜审言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