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槛遣心二首

唐代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春天 写景 写雨 感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草堂远离喧闹的成都,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
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
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
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注释

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

  

创作背景

  《水槛谴心二首》,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参考资料:

1、 宋廓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6-527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溪上

唐代顾况

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惊起鸳鸯宿,水云撩乱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封太守

唐代王维

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雨

宋代楼钥

石斗微微覆浅沙,兰丛短短茁青芽。
春花著眼未云久,花事于人渐有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出关次横浦 其一

明代李云龙

翠屏千仞锁烟鬟,鸟道中通虎豹关。五岭封疆枢键处,东南天地莽苍间。

未芳先向梅花国,梦远初逢玉枕山。早晚芙蓉渡边去,莫因芳草有离颜。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吴司李锦雯偕令弟我蕃并陆丽京张宗绪顾祥士过访 其二

明代释今无

世路劳车马,清言重缙绅。居心原有地,君虑自无尘。

古佛仪犹在,苍生望又新。群公兼此意,慧远亦亲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拟古七十首 其六十八 王龙标昌龄独游

明代王世贞

屏出乖物情,薄游寓余目。春风夫如何,时见千里绿。

蚕女犹未来,桑阴正渥缛。上有戴胜鸣,间关奏丝竹。

彼奏非有适,此会如见属。因之念友生,历乱我心曲。

沈思入迷径,回策从疲足。归及午饷馀,言跨返耕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保塞教授同年丁仲勤广寄示和少逸十诗某辄寄之更不理彭意无复次第 其七

宋代王安中

烟槛风湍想胜游,新秋莲芡及旁州。先生对影招明月,政得加餐慰少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合花(和李浩季良牡丹)

宋代晁补之

百紫千红,占春多少,共推绝世花王。西都万家俱好,不为姚黄。谩肠断巫阳。对沈香、亭北新妆。记清平调,词成进了,一梦仙乡。
天葩秀出无双。倚朝晖,半如酣酒成狂。无言自有,檀心一点偷芳。念往事情伤。又新艳、曾说滁阳。纵归来晚,君王殿后,别是风光。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