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注释
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
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翥(zhù):鸟向上飞举。南翥鸟:前人
参考资料: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218篇诗文
当代推先正,斯文倚废兴。表章逢圣主,衣钵见孙曾。
操履浑圭璧,行藏动准绳。太羹元薄味,积水自增冰。
洛诵传瑰墨,鸡林织宝缯。六卿聊率属,三事即延登。
一自双星出,重烦四牡乘。周知民疾苦,密访吏贤能。
已见江西化,都为道院称。夷涂终妥帖,揆路始飞腾。
后进思亲炙,今吾有服膺。百年能几见,一语愿师承。
令弩方危脱,公堂许骤升。暗中惭摸索,胸次漫崚嶒。
末俗惟同调,初心只自憎。可能怜鸴鴳,随意亦鲲鹏。
方郎手提三尺剑,云是延津跃出双龙子。自言此物信有神,水斩蛟龙陆豹兕。
张华去后少人知,匣里寒光漾秋水。君曾携之燕市头,醉来拂拭声啾啾。
秋风走猎上林苑,月明高宴娼家楼。秋风明月自年年,半生行乐马蹄烟。
縢囊时出济人药,藜杖空馀沽酒钱。我政逢君君欲别,对酒无欢共呜咽。
驿亭春尽柳花斑,莺语鹃啼草树间。兰桡晓趁三江水,马首晴开五岭山。
兴来倘上滕王阁,好寄音书双鲤还。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