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 / 裴迪书斋望月

唐代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
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内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
月色太亮,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
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

注释
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
谢公: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原义一般指安徽宣城的谢朓楼。谢朓于南朝齐明帝时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凌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曰“高斋”。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朓,于

鉴赏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饮酒吟诗的热烈场面随着月光的流泻,完全被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味所代替。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人们顿时感到秋夜的清凉。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由写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转入写月光,但也还不是正面描写。月色无形无影,正面描写确实困难。钱起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的同时,还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曹操《短歌行》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中唐时期,词人与几个朋友在初秋的晚上聚在一起,饮酒吟诗。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906页
钱起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4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删旧稿讫作

明代李寄

雨窗删取旧诗篇,风格钱刘竟俨然。尚有数篇忘岁月,一齐编入义熙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信安送友归开化

元代尹廷高

客里复送客,君西我亦东。相逢机易失,欲别意难穷。

杨柳津亭绿,桃花野渡红。不堪回首处,江上雨濛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骢马驱

明代胡应麟

骢马千金装,日夕过平康。寸心重衡岱,片诺回沧桑。

白屋笑原季,青云轻赵张。明朝砍文吏,竟夜赤丸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唐尧胤北上

明代袁宏道

苍颜白发竟何成,醉里酣歌指帝京。喜与中郎分姓字,羞从桃简觅公卿。

健鹰每欲辞韝去,俊马唯须带骨行。君过酒人垆上看,荆高到底气如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弇园杂题八绝 其四 鳌背梁

明代王世贞

小立中弇鳌背,俯看䆗窱巑岏。东涧藤缘西涧,下盘花接上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木兰花慢 秋兴

清代周贻繁

叹春回暑往,惯留得、此中愁。看远岫微云,清溪落日,人在高楼。

挥毫。待吟短句,听喃喃燕语不禁秋。无计除烦遣闷,碧沉聊试茶瓯。

蕉心。层叠含忧。魂不返、泪空流。恨罡风、无信玉钗声折,素发盈头。

人生。几曾梦醒,问沧波何处是瀛洲。虽信风霜易老,哪能杯渡如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忆檀溪

清代梁朝钟

半月襄城路,山川满目迷。后闻都护语,知已渡檀溪。

遥忆归鞭处,微沙没马蹄。叩门抱长恸,忍入邵陵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聂道录和王寅甫外郎雪诗因次韵仍依白战体

宋代俞德邻

黑螭驾趣玄冥来,朔风捲地飞尘埃。江南澶漫数十郡,太半化作昆明灰。

穷阴用壮势猎猎,田父嚇嚇何时哉。龙公行雪亦诧事,缥缈落屑随飙回。

八荒炫晃尽一色,羽卫隔远空黄台。闭门穷巷独僵卧,饿死已分如墨胎。

哗哗传诵汝颍句,冻口久合逌然开。当年白战禁体物,练絮玉月银梨梅。

醉翁仙去不可作,欲追胜赏谁传杯。荒丘坳垤陷猊虎,老树

钱起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