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1400)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洪武初征至京师议礼,宋濂等请留为国学师,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学者称海桑先生。有《海桑集》。► 280篇诗文
不作钉根桑,翻为凌飙蓬。五年三羁旅,羞哭畏途穷。
今者人事缚,宛然游羿弓。谁尸造物柄,鼓我吹嘘中。
云航闹急桨,势夺编蒲风。黄洲转头失,旋指墨潭东。
旅雁声其俦,四五翩书空。暝色天水接,俯仰双青铜。
幽情随岸惬,眇与鱼鸟通。酒力秋后叶,扶衰借霜红。
诗敌千蛇矛,稍取别愁攻。男儿贵健决,吾岂专栖雄。
驱车径长坊,长坊劣容线。缭绕狭邪间,相逢记君面。
君家人共知,共知不难求。朱门飏疏柳,虹梁架芳流。
庭除清且闲,驰道直以修。中堂真壮哉,黄户双蚩头。
亭亭丹桂华,灿烂明人眸。主君三男儿,三儿例封侯。
大儿尹京都,中儿相凝旒。小儿奉朝请,笼街进鸣驺。
三儿俱来归,青丝控骅骝。三儿俱上堂,大人百不忧。
三儿俱入室,四座沈烟浮。蛾眉尽妖艳,三妇不可侔。
大妇鼓鸣瑟,中妇弹箜篌。少妇独凝眝,酡颜半娇羞。
丈夫且踌躇,世有此乐不。
(1305—1400)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洪武初征至京师议礼,宋濂等请留为国学师,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学者称海桑先生。有《海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