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1400)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洪武初征至京师议礼,宋濂等请留为国学师,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学者称海桑先生。有《海桑集》。► 280篇诗文
凭栏一望天连海,海风来自扶桑外。长波万顷荡琉璃,鳌断山摧动澎湃。
危楼足下生动摇,目眩倏忽飞洪涛。云谲波诡浩无际,岑㠂点缀如秋毫。
斗然烟霭众峰失,淼瀰一气晴光溢。东流直下析木津,南注还归沃焦窟。
絪缊造物初,此源无时无。始信齐州烟九点,蒙茏八柱青天扶。
浤浤汩汩朝还暮,沧海桑田知几度。而今试问采珠人,此中果否鲛人住。
(1305—1400)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洪武初征至京师议礼,宋濂等请留为国学师,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学者称海桑先生。有《海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