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写人 抒怀 向往 生活 闲适 隐居 隐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
渔父:词牌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盈:《五代名画补遗》作“盈”。此外各本作“满”。瓯(

赏析

  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观卫贤之画而作,属于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词人亡国前所作。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5-137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28-29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绝句

宋代三朵花

戴花三朵镇长春,谁识玄中不二门。醉里自传神似活,终当不老看乾坤。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妙高庵

元代尹廷高

草庵卓立孤峰顶,霜落石头山月静。天风吹落五更钟,尽大地人都唤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呼群鸣鹿图二首 其一

元代赵秉文

麑班剥落错古锦,麚角轮囷生肉芝。呦呦谁见呼群态,忆在秋山扈从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送吴郡黄公参政云南二十韵

明代叶春及

文学三吴彦,都俞四岳臣。得师联偃室,谒帝契虞邻。

起草挥彤管,含香入紫宸。汉宫悬日月,燕谷变阳春。

树引双轓出,符分百粤新。罗浮斋舍里,沧海驿楼滨。

虎渡洪河岁,珠还合浦辰。牂江来万里,宪府据要津。

使节东西重,仁恩雨露匀。氛销铜柱肃,诏下玉阶频。

岂为昆明战,翻勤社稷身。碧鸡聊按辔,丹凤待持钧。

泽忆莘耕老,霖思版筑人。九重资密勿,四海尽调均。

交合夔龙会,才疏鹿豕亲。孙阳怜騕袅,鲁史感麒麟。

高谊鱼投水,情深蚁泛醇。鹤峰閒白昼,鹏路羡青旻。

去去云泥隔,栖栖洞壑贫。如蒙幽侧问,莫道有垂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长干僧房

宋代李之仪

异日延禅地,今朝选佛场。真身瘗坚固,层级韵琅当。

雨洒家家润,灯传处处光。曾将一则语,要路截诸方。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酬旧交吴中复龙图

宋代赵抃

我昔梦刀惭乐土,群今叱驭信贤哉。芝兰旧友三年别,金玉新诗万里来。

石室清风期俗变,锦城珍宴为民开。中和有颂朝廷喜,行看春光拥诏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意二首 其一

宋代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贱容

元代艾性夫

骨多肉少与梅同,老向江南风雪中。
万事羞称司马好,一生不送退之穷。
偶贪识字头先白,稍欲工竽面即红。
说与丹青莫饶笔,肩山只合付何充。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