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五代李煜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秋天 秋思 写景 抒情 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释
此词调名于《草堂诗余》、《花间集补》中作《丑奴儿令》,《类编草堂诗余》中注曰:“一名《罗敷令》,一名《采桑子》。”《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啸余谱》中均有题作“秋怨”。从词意看,当属李煜中期的作品。
辘轳(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开宝六年,宋太祖任命李煜的弟弟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留在京师。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作登高文,哀念不已。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这首词是从善入宋后未归,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参考资料:

1、 黄墨谷.《唐宋词选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75页

赏析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有寓意。辘轳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的怀人之所。辘轳的循环滚动又与思念的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的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的秋思,如吴均的“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的“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的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的期盼,有“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的形象,令人联想岁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嘲少年

宋代许及之

守舍看家老者便,少年争逐艳阳天。新花日买添新水,肯信翁心尚少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王敬美以游京口诸山篇咏见示 其二

明代黎民表

故人招隐处,踪迹继焦君。树色衔青阁,江津带白云。

饮猿垂涧接,别鹤入山闻。不是逢王烈,谁能辨鸟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苏长公雪诗 其二

明代徐渭

白糁堆寒没曙鸦,姨家风急搅银车。翻将灞水驴边色,忽点孤山墓上花。

何物黄冠滕六友,相思白舫戴逵家。今朝穆满觞黄竹,笑指银泥画戟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慰陈振狂失钓艇 其二

明代徐熥

枯缆何时绝,飘然叹断蓬。岂知渔父枻,翻作楚人弓。

鹤侣今谁载,鸥群旧已空。中宵频起望,或有石尤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澎湖杂咏二十首和陈别驾廷宪 其十七

清代周凯

好勇无如铁帽生,三年最怕换班兵。铜山南澳难同臭,一语参商械斗成。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陈州上晏相公

宋代范仲淹

曩由清举玉宸知,今觉光荣冠一时。
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求绛帐就师资。
谈文讲道浑无倦,养浩存真绝不衰。
独愧铸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葛仙翁炼丹石

宋代方信孺

见说刀圭已解仙,宁须丹灶半人间。
葛翁本是求勾漏,何意南来访此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觞

元代范梈

几见春钟度上阳,偶因寒尽强临觞。故乡只在车轮下,自是青云路每长。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