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昭君辞

南北朝沈约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沾妆如湛露,绕臆状流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朔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
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写人 抒情 伤怀 凄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上离开汉代后宫,晚上度过汾水。
此时已远离故乡离匈奴更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
沾在粉妆上的泪水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
每天可见之处风沙奔腾,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处可见。
外凛冽的寒风,不仅侵透了身上的绮罗,深入骨髓。
南望故国泪流满面,然而关山阻隔再不能回去。
试图用欢乐的曲子排遣心中的哀怨,始终无法弹出。
南归无望,日后唯有每月十五的夜晚,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披香殿:汉后宫宫殿之一。
济:渡。
汾阴:

赏析

  昭君即王昭君,是汉元帝时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昭君出嫁匈奴的故事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屡有歌咏其命运的诗歌。至沈约时,昭君出塞已经成了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了,所以此诗就题材与表达的内容情感而言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但在剪裁与刻画技巧方面颇具匠心,仍显出与众不同之处。作者写昭君诗却不把注意力放在昭君出塞前后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叙述上,对于昭君出塞的缘由、过程以及出嫁匈奴后的生活和最终结局并不涉及,而是着重描写她离开汉宫前往匈奴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这样的角度写,更显得集中、精致。

  诗从昭君辞别故国、北上与匈奴成亲写起。“披香殿”是汉代后宫殿名,“汾阴河”似指汾水,在今山西省境内。昭君北上时是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下方山诗

南北朝何逊

寒鸟树间响。
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
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
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
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
萦绕千端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城子 凯还

宋代张镃

春风旂鼓石头城。急麾兵。斩长鲸。缓带轻裘、乘胜讨蛮荆。

蚁聚蜂屯三十万,军面缚,赴行营。

舳舻千里大江横。凯歌声。犬羊惊。尊俎风流、谈笑酒徐倾。

北望旄头今已灭,河汉澹,两台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僧归护国寺

宋代冯元

南宗开士共推贤,语默忘机合自然。
上国经游云出岫,故山归去鹤冲天。
舣舟却指灵溪岸,烹茗还资瀑布泉。
宴坐草堂诸念息,只应馀习在诗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还台偶成 其一

元代萨都剌

高低柳絮飞渡水,红白桃花开满枝。自笑江南无用客,一春无事只题诗。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梧山中丞寄别东塘侍史八首 其五

明代边贡

谏草书残驿舍灯,翠华冲雪恐难胜。回轺莫向春明路,见说君王在白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日无酒

明代李昱

去年有酒尝酩酊,今年无酒空徘徊。白衣欺我久不至,黄花向人徒自开。

枯肠何由出芒角,渴心从此生尘埃。青蚨三百且沽取,休负吾家鹦鹉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冬夜读新会陈抑之李长度集赋寄

明代邓云霄

中原屈指几文雄,寡和还应属国工。奎壁有星双堕地,斧斤无迹总成风。

黄云紫水人偏远,白雁青鸾信易通。有约移舟兼载酒,寒潮聊为寄诗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佚老堂

宋代陈瓘

解组纷华远,悬车兴味长。身闲云去住,心净月清凉。

老矣思同隐,归欤叹异乡。平生高意在,畎亩未应忘。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