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拨不断·叹寒儒

元代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可叹那贫寒的读书人,白白地读了那么多的书,读书必须要题字在桥柱。即便题柱后乘坐上了驷马车,可乘了车又有谁能像陈皇后那样重金求买《长门赋》?先到长安看看,就回乡去吧!

注释
寒儒:贫穷的读书人。
谩:徒然,枉自。
须索:应该,必须。
题桥柱:司马相如未发迹时,从成都云长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桥桥柱上题云:“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
《长门赋》: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退居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善作赋,以黄金百斤请其作《长门赋》,以悟主上。武帝看后心动,陈皇后复得宠。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有个特点,即用了“顶针续麻”的手法,也就是将前句的结尾,用作后句的开头。马致远是这种巧体的始作俑者,所以在形式上还不十分完整,到了后起的散曲,如无名氏《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顶针”的表现就更为严谨了。

  这首曲虽未点出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字,其实却是以他的遭际生发,来“叹寒儒,谩读书”的。司马相如是元散曲中凭借真才实学而得青云直上的典型。作品将他题桥柱、乘驷马车、作《长门赋》的发达经历分为三句,一一作为“寒儒”的比照;后者终究有所不及,只得“且看了长安回去”。言下之意,于今即使有司马相如一样的高才,最终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识。作者欲擒故纵,一步步假设退让

  

创作背景

  作者生活的时代缺乏赏识人才的君王,而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主要地于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作此由慨叹读书无用、求取功名的艰难,决定归隐是最好的归宿。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代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写雨 写景 哲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曲歌辞。行路难

唐代崔颢

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
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艳彩朝含四宝宫,
香风吹入朝云殿。汉家宫女春未阑,爱此芳香朝暮看。
看去看来心不忘,攀折将安镜台上。双双素手剪不成,
两两红妆笑相向。建章昨夜起春风,一花飞落长信宫。
长信丽人见花泣,忆此珍树何嗟及。我昔初在昭阳时,
朝折暮折登玉墀。只言岁岁长相对,不寤今朝遥相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医士刘允文松老诗

元代刘崧

富川老人年六十,采药云中曾见之。竹房早著桐君传,杏苑新传松老诗。

锦水寒花照心胆,湘山秀色映须眉。茯苓会化赤琥珀,更后千年当远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郭桐冈新楼歌

明代左国玑

河流走中原,荡决平如掌。独有梁王台,突兀空冥上。

桐冈夫子不世才,妙年解绶先归来。台边选胜起楼阁,丹青对立青云隈。

八窗天影垂绡幕,嵩行累累眼中落。别有飞轩瞰隋堤,城阴窈窕山环阁。

君知此台与画楼,楼高还俯台上头。古今相接此登眺,宾客皆从霄汉游。

梁王歌管今安在,颓波注海谁相待。但使常年楼上游,持杯送目青天外。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游

清代方应纶

策杖寻春路转赊,青山缺处见人家。茅亭尽日柔风暖,开遍红栏木笔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绿吟

清代朱祖谋

软玉吴波路,画手点笔,分明蘋风。笛外柳烟,舷尾澄镜无声。

两山青不断,斜阳晚、数行鸟度空屏。卷回溪、莲歌渺,棱棱湖月又生。

抛断水精宫,天涯梦、菱丝撩乱千顷。三十陂秋,但泪接烟程。

甚时真、投老江湖,忘机后、商略白鸥盟。归帆误、牢落鬓霜,残客茂陵。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蒲中杂咏 此君亭

宋代赵鼎

飘零谁复问平安,只得幽人冷眼看。流水空山云暮合,此君无乃太清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阻风岳州回寄曹汉阳

宋代项安世

病里牵船去赵沱,醉中题字寄曹皤。卧听别语心难遣,起看家山路不多。

晴日上江卿大好,北风吹浪汝云何。早知七日桃花峡,且可千钟竹叶波。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